在濰坊青州市高柳鎮北段村有一座烈士祠,安放著468位烈士的英靈。多年來,烈士祠飽經風霜,靜靜矗立,訴說著往日的崢嶸歲月,而當地的抗日英雄劉旭東“一門九烈”的事跡,更是作為濰坊紅色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勇前行。
根據歷史記載,1945年秋,為緬懷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地區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益壽縣人民政府籌資在唐代鐵塔寺舊址上修建了這座烈士祠,次年秋落成。
經過多次修繕,目前的烈士祠為典型的民族式古典四合院建筑,布局規整、古樸莊重。南北長26.7米、東西長18.7米,由大廳、耳房、廂房、大門、照壁和耳門組成,共22間。烈士祠正廳內高懸三塊大匾,分別題著“英名千古”“忠勇壯烈”“浩氣長存”。
據守祠人趙學福介紹,烈士祠正廳內安放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468位烈士英靈,其中包括山東省著名烈士2名,以及“一門九烈”“一門三烈”等英雄群體。在這里,陳列著烈士們的生平簡介、遺照,以及相關槍支、徽章、旗幟、文件、書信等物品。東、西廂房為烈士英雄事跡和實物展廳,南廂房為“四邊”地區黨的發展史展廳。五個展區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那段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讓參觀者全面了解“四邊”地區的革命歷史。
段村烈士祠是濰坊市境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烈士祠,也是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濰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人們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每逢節假日,尤其是“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日、紀念日,各級黨組織和社會各界群眾紛紛來到這里,感受革命先輩們的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懷,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段村烈士祠內祭奠的劉旭東“一門九烈”英雄群體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劉旭東原名劉曉亭,曾化名孫諾夫,1899年出生在南段村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劉裕祥在當時的益都縣開藥鋪,精通針灸、樂善好施。劉旭東自幼好學,受父親的影響精通醫術,他行醫時常為貧苦農民登門診治,不計報酬。1938年,在潛居東朱鹿村的共產黨員胡維魯引導下,劉旭東在段村一帶組織起抗日救亡團,帶領村民與反動勢力和當地豪紳展開斗爭。
“劉旭東領導的抗日救亡活動,受到上級黨組織的表彰。1938年,經時任四邊縣委組織部長的胡維魯介紹,劉旭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劉旭東的重孫劉新剛說。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抗日經費及購置槍支彈藥費用,劉旭東不惜賣掉自家藥鋪。同時,他積極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建立了段村第一個黨支部,并擔任段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當時,黨組織在益北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組建地方抗日武裝。根據地中心區域在益都縣第七區,劉旭東是這個區第一任區委書記,創建了益北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為鞏固新政權,劉旭東遵照上級關于“積極吸收工農成分和革命學生入黨”的指示,把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當作新斗爭形勢下的大事,帶領區委同志走鄉串戶,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秘密發展黨員,建立健全黨的組織。不到一年時間,第七區村村有了黨員,幾乎村村建立了黨支部。他還十分關心抗日武裝力量的壯大,動員黨員干部、青壯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僅段村一個村就有30多人參加了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
在劉旭東的影響下,他的兄弟劉觀亭、劉芝亭,兒子劉漢鼐、兒媳王秀英,侄子劉漢玉、劉漢鼎、劉漢儒,侄女劉蘭英以及段村的一大批村民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益北抗日力量中的生力軍。劉氏先后有九人為國壯烈捐軀,被譽為“一門九英烈”。
1945年抗戰勝利后,益壽縣人民政府以“益壽縣全體人民”名義,贈給抗日英雄劉旭東的后人一面錦旗,上書“群英齊榮”四個大字,以頌揚劉氏家族在追尋共產主義征程中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高柳鎮文化站站長閆德慶說,段村烈士祠和劉旭東“一門九烈”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他們見證了濰坊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斗爭和無私奉獻,承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成為激勵后人接續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碓矗簽H坊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