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請求參加國際空間站被拒,到擁有自己的空間站,我國走過了多年的發展歷史。
如今不僅能長期在太空中停留,還有了更多的技術發展。
就在15號的早上,天舟九號耗時3小時,成功對接上了我國空間站,給空間站帶去了更多的補給。
在太空中早一分鐘就能盡量少一點危險,之前我國也有2個小時的對接方案,那為什么天舟九號對接不選擇更快的方案?
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的發射和對接任務在15日順利完成,整個過程平穩有序。
凌晨5點34分,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大約十分鐘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并進入預定軌道,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這意味著發射階段一切正常。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36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584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后,并沒有急著趕路,而是先調整好狀態,確保各個系統運行正常。
大約三個小時后,也就是上午8點52分,天舟九號穩穩地和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對接成功。
這次天舟九號帶了大約6.5噸的物資,比之前的貨運飛船裝得還要多一些,幾乎把貨艙塞得滿滿當當。
其中包括了航天員日常需要的食物、水、氧氣等消耗品,還有空間站運行所需的燃料。
除此之外,它還帶了一些特別的貨物,比如兩套全新的艙外航天服,這套衣服的壽命比之前的更長,能支持更多次出艙任務。
另外飛船上還有一個專門用來鍛煉的裝置,可以幫助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保持肌肉力量,避免長期太空生活導致的身體機能下降。
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天舟九號還搭載了一些科學實驗設備,比如一塊模擬人腦功能的芯片。
科學家希望通過它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類大腦的影響,未來或許能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這些實驗載荷雖然體積不大,但對于長期太空探索來說意義重大。
接下來神舟二十號的航天員們會進入天舟九號,把里面的貨物搬到空間站里,該用的用,該存的存,確保后續任務順利進行。
這次任務的成功,不僅保證了空間站的正常運轉,也為后續更長時間的太空駐留積累了經驗。
這次天舟九號從發射到對接成功一共用了3個小時左右,可我國明明有更快對接的2小時方案,為什么天舟九號不用呢?
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這次選擇3小時對接方案,而不是更快的2小時或者更早的6小時方案,其實是我國航天經過多次實踐后找到的最佳平衡點。
6小時對接是我國航天在天舟一號任務時使用的,當時已經比最早的44小時快了很多。
但這個方案還是有點慢,飛船要在太空繞好幾圈才能調整到位,既費時間又費燃料。
而且航天員等物資的時間也長,不太適合現在空間站常態化運營的需求。
6小時模式雖然比早期的44小時對接快了很多,但依然存在效率較低的問題。
2022年天舟五號確實創造過2小時對接的世界紀錄,但這個方案就像百米沖刺,全程都要繃緊神經。
它對火箭入軌精度要求極高,地面測控必須實時跟蹤,飛船的導航系統也不能有絲毫誤差。
這種模式雖然能證明技術實力,但長期使用風險太大,畢竟貨運飛船的首要任務是安全可靠地送貨,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
相比之下3小時方案就顯得更穩妥。
它比6小時快了一倍多,又比2小時多了調整余地。
對火箭入軌精度的要求沒那么苛刻,允許有微小偏差,而且飛船可以在中途分階段調整軌道,不用像2小時對接那樣必須一步到位。貨運飛船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實現常態化。
再加上這個方案采用了“錨點”技術,把整個對接過程分成幾個可控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檢查點,出了問題也能及時修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表示,3小時模式既保證了效率,又降低了風險。
從天舟七號開始,經過三次任務驗證,這個模式已經證明是最適合常態化貨運任務的方案。
它不像6小時那么慢,也不像2小時那么緊張,在快和穩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過去先從44小時突破到6.5小時,證明我們能快。
再用天舟五號挑戰2小時極限,展示技術高度,最后確定3小時作為標準模式,確保每次任務都能穩妥完成。
而且它不僅適用于當前的天舟系列飛船,還為未來新型貨運飛船預留了技術接口。
正在研發的“輕舟”貨運飛船和“昊龍”航天飛機都將基于這一成熟框架進行優化。
從天舟九號的任務可以看出,我國航天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發展路徑。
3小時對接模式就是這個路徑的完美體現,它既不是最慢的,也不是最快的,但卻是最適合常態化空間站運營的“最優解”。
隨著更多任務的驗證,這套模式還將繼續優化,為中國航天的未來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