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萬物沒有絕對的 “彼” 與 “此”,也沒有絕對的 “是” 與 “非”。
《莊子.齊物論》中的這句話,不僅提醒人們不要因執著于事物的相對差異、主客對立和是非判斷,而被主觀偏見和對立思維所束縛。更是觸及了“開悟”和“覺醒”的核心困境——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正是遮蔽本然覺性的根本迷霧。
莊子主張從 “道” 的視角看待萬物,萬物皆源于道、歸于道,其差異只是表象,本質上是統一的。
莊子認為,世界的本然狀態是 “齊同” 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 “彼與此”“是與非” 的對立,本質是人們以主客和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思維切割世界的結果。
主客對立使得人們習慣將自我(主)與世界(客)割裂,產生“我在觀察世界”的錯覺,從而人為地將自己從世界中分離出來。
而覺醒開悟的其中一個本質,是回歸 “萬物一體” 的本然覺知(如莊子的“物我為一”,佛陀的 “諸法無我”),主客二元對立恰恰是這種覺知的屏障。
同時,從感知層面來看,觀察者即是被觀察者。外部事物固然是獨立于人們個體意識的客觀存在,但如果人們不去觀察它們、賦予它們意義、價值和感受。那它們對于我們而言,就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關聯。
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善惡、美好或丑陋等意義和感受等均由我們所賦予,我們與外部世界實則是緊密關聯和相互作用的。
當我們不再將自己割裂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主客消融時,“我”與“世界”、“他者”的嚴格區分也會隨之弱化。萬物與“我”在覺知中自然呈現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超越自我,觸及真實的生命體驗。
正如莊子所言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卻身體與心智,才能實現心靈與道的連接。倡導人們從 “小我” 中覺醒,回歸 “與自然共生的大我”。
外部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本身,而在于我們的看法和感受。而我們的看法和感受,則又將會對我們自身產生極大的影響。人們會因此而境隨心轉,或心隨境轉。
對此,王陽明強調:境隨心轉是圣賢,心隨境轉是凡夫。而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基于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的思維。
與莊子的理念高度契合的是,禪宗以 “明心見性” 為開悟覺醒的核心,而 “二元對立思維” 正是 “分別心” 的典型表現 —— 它通過 “主客、善惡、好壞” 的割裂,讓眾生陷入 “妄念” 的纏縛,從而脫離了 “自性本自圓滿、本自具足” 的真相。
正如禪宗三祖僧璨所強調的: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領悟大道或真理并不困難,只是由于人們揀擇產生愛憎分別,才難以領悟。如果人們能夠不生愛憎,平等看待一切,那么大道就會清晰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揀擇” 即分別、取舍,是人們以二元對立思維切割世界的心理習慣。這種分別心正是遮蔽本心的根本障礙,當人們用 “揀擇” 的濾鏡看待萬物時,便遠離了實相和真理,陷入各種分別、妄想和執著。
莊子和禪宗共同指出了:二元對立思維所引發的執著,是人們從 “迷” 到 “悟” 的最大障礙。因為它割裂了世界的本然整體性,制造了心性的分裂與焦慮。
而開悟覺醒的本質,正是超越這種執著,回歸對 “不二”、“齊同”、“一體” 的體認。這并非是否定二元對立的現象存在,而是強調不被其束縛,在分別中不失整體,在對立中不失清明,在紛繁中照見統一的實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