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落實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展現江西各設區市和縣(市、區)在經濟建設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成效,本報策劃推出“奮力拼經濟 一線看發展”主題報道,通過深入基層、扎根一線,以生動鮮活的報道,展現企業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亮點與成就,激勵廣大職工群眾持續為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清晨5時,夏日的暑氣還未完全升起,廬山西海水面透著薄薄的霧氣。“一二三,收!”隨著武寧漁業紅巖潭捕撈隊隊長舒文貴的一聲號令,水面開始翻騰,一條條肥碩的鳙魚在網中跳躍、沖撞,尾巴甩得啪啪響。“這一船少說也有1萬公斤了,真不錯!”舒文貴邊收攏手中的漁網,邊笑著說。
此刻,魚躍人忙,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這豐收景象的背后,是江西農發集團旗下的江西山水武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寧漁業)十年如一日的生態堅守。
人放天養 清水育真味
“早年間都是自己捕魚,那個時候也不懂什么叫科學養魚,但是現在不同了,真是一粒飼料不投,一點肥料不用,一滴藥物不沾,你看著魚反而個頭更大了,蹦得都高了。”舒文貴說的科學養魚,就是武寧漁業一直堅持的“人放天養”。通過“以漁抑藻、以漁凈水”,科學投放的濾食性鰱鳙魚類,它們就像是水里的“凈化衛士”,有效凈化水質,讓這片水域常年保持國家Ⅰ-Ⅱ類標準,連“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也頻頻現身。
想要養出好魚,養好水只是第一步。
捕上來的魚要被運往武寧漁業的靜養基地。在那里,1500畝水面上,100個網箱分布得錯落有致,魚兒在此經歷20余天的“瘦身期”。銷售前一周,每日兩次的練網訓練讓魚肉愈發緊實。經過這番錘煉的精品鳙魚,規格在1.5至5公斤/尾,價格24元/公斤,比普通產品高出不少。“今年4月下旬,我們‘西海博魚’牌有機鳙魚,出現在各省(區、市)、中央部委駐上海單位信息協會的2025年二季度理事長會議暨信息分享會議的現場,這是我們‘贛魚入滬’戰略的成功一步。”武寧漁業負責人黃劍自信地說。
多方助力 贛魚闖上海
“上海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高,初到上海時,很多消費者根本沒聽說過‘西海博魚’牌有機鳙魚,所以我們必須用科技保障品質,讓端上餐桌的都是‘放心魚’。”正說著,黃劍打開手機,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魚的生長環境、捕撈日期等信息都清晰地展現在屏幕上。為了保證魚的肉質鮮美,武寧漁業采用“活水運輸系統配合充氧包裝”技術,24小時內,“西海博魚”便可抵達上海。
市場端的開拓同樣蹄疾步穩。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上,“西海博魚”品鑒會引得食客駐足;米其林餐廳研發的“鳙魚宴”,更讓江西味道登上精致餐飲舞臺。
政策東風也為產業騰飛添翼。江西省駐滬辦化身“紅娘”,牽線商超、餐飲企業;省農業農村廳將武寧漁業列入“生態鄱陽湖”品牌建設重點企業,提供冷鏈補貼和品牌建設資金。“沒有政府搭橋,江西魚難以游到黃浦江。”黃劍感慨。如今,公司月銷往上海精品鳙魚超百噸。
“我們不只是賣魚,更是推廣江西的生態文化。”黃劍說。武寧漁業正在與上海旅行社共推“武寧漁旅路線”,讓游客體驗捕魚之樂、品味生態之鮮。
廬山西海碧波之上,正書寫著生態與經濟雙重豐收的新篇——好水養好魚,好魚富一方,這條綠色發展的活水,正奔涌向更遼闊的天地。
來源:本報消息
撰稿/攝影:吳瓊
值班編校:胡夢婷、徐貴保
值班主任:齊菲斐
值班編委:黃廉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