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青海高原,一位來自上海青浦的音樂教師用口琴奏響了民族團結的旋律。三年前,闞延俊帶著青浦教育人的使命,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這片土地上,用音樂架起滬青兩地的橋梁,讓口琴成為連接草原與城市的文化符號。
2022年7月,闞延俊告別家鄉,從上海青浦來到青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這所上海援建的學校,成為了他的新舞臺。初到高原,高寒缺氧的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是他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但他沒有退縮。闞延俊發現,這里對音樂教師的需求極為迫切,很多學校的音樂課甚至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而且當地音樂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接觸樂器的機會也較少。為了讓孩子們能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闞延俊迅速調整狀態,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他以口琴為切入點,從零開始打造特色音樂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制定分層教學計劃,編寫了適合本地學生的口琴校本教材,內容涵蓋基礎樂理知識、口琴演奏技巧、經典曲目賞析等。從簡單的單音練習到復雜的和弦演奏,從兒歌到經典音樂作品,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口琴演奏技能,培養音樂素養。他精心備課,把上海先進的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到課堂上,讓從未接觸過系統音樂知識的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三年來,闞延俊不僅傳授音樂知識,更注重孩子們心靈的滋養。他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讓性格內向的孩子在音樂中找到自信;他利用課余時間,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進行單獨輔導,激發他們的潛力。在他的努力下,學校的音樂氛圍日益濃厚,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也被點燃。
在闞延俊的幫助下,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音樂教育取得了較大進步。作為校學生處活動負責人,他主動架構并實施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方案》,學校成功開設了口琴、合唱、電子琴、書法、籃球、足球、國畫等基礎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他所指導的學生在各類音樂比賽中嶄露頭角,有的學生還憑借音樂特長,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
作為果洛州音樂兼職教研員,他還積極參與培訓當地音樂教師,提升了當地音樂教學的整體水平。2023年10月,闞延俊隨青浦區教育高層次人才講學團赴班瑪縣開展專題講座,現場演示口琴與健康、口琴與民族音樂的融合教學,培訓教師30余人。
此外,他還積極策劃并參與青海省內外的音樂教研活動,三年來策劃組織了多場跨地域學科教研活動,如聚焦育人方式變革,打造高質量美育課堂暨“滬青”新初高中聯動藝術課堂教學主題研修活動、情境融樂探新徑,篤行致遠育英才暨“滬青”初高中聯動課堂教學主題研修活動、傳承國粹藝術,綻放課堂精彩暨果洛州“三校聯盟”聯動音樂課堂教學主題研修活動;與當地教師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當地音樂教師教學水平的共同提升,也為區域音樂教育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闞延俊還成功申報了青海省“組團式”支援幫扶教師教育教學課題成果培育重點1號課題,通過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帶領團隊總結出音樂特色教學的有效模式和策略,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報告、教學案例集等。通過成果推廣,進一步擴大了音樂特色教學的影響力,推動了當地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創新發展。
三年里,他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也看到了這片土地對教育的渴望。當孩子們用口琴吹出《我和我的祖國》時,他看到了民族團結的種子正在綻放。青浦與果洛的教育情緣,仍在這支小小的口琴中持續奏響新的樂章。闞延俊的故事,是青浦教育援青的一個縮影。接下來,青浦一批又一批的援青教師,將跨越千山萬水,在高原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讓青浦與果洛的教育情誼,在歲月中愈發深厚。
記者:李艷麗(首席)
編輯:朱人杰、楊樂迪(實習)
責任編輯:胡軍軍
終審:張全權(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