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止痛神藥”雙氯芬酸
被忽視的六大風險與科學鎮痛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同濟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前言
“醫生,請問手術后我可以用那個神藥嗎?”這是許多要經歷剖宮產手術的準媽媽在進手術室后經常會問到的問題。近年來,雙氯芬酸(尤其栓劑)在孕媽圈中被冠以剖宮產止痛神藥之名,甚至成為“待產包” 標配 。然而,盲目跟風使用可能帶來嚴重健康風險。
本文結合醫學證據,解析其合理使用原則與隱患。
01
雙氯芬酸為何被“神化”?
1
快速鎮痛機制
雙氯芬酸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通過抑制環氧合酶(COX)減少炎癥介質生成,從而緩解疼痛。其栓劑經直腸給藥,具有吸收快、避開胃腸道首過效應等優勢,一般在給藥后0.5~2小時即可達血藥濃度峰值,對術后切口痛、宮縮痛效果顯著。有研究顯示,使用雙氯芬酸栓的產婦術后12至24小時疼痛評分顯著降低,且下床活動時間提前。
2
網絡傳播誤導
隨著信息網絡和自媒體的發展,部分產婦會在手術前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做功課”。但往往這些社交媒體會夸大其“無痛恢復”體驗,卻淡化禁忌癥和風險,導致部分產婦盲目迷信并且自行購藥使用。
02
雙氯芬酸被忽視的“六大風險”!
1
哺乳期安全性存疑
雙氯芬酸可通過乳汁分泌,研究顯示其進入乳汁的量較低(約為母體劑量的0.1%~0.3%)。盡管如此,新生兒對藥物敏感,新生兒(尤其早產兒)代謝能力弱,可能引發過敏或肝腎損傷。國家藥監局2020年已修訂說明書,明確“哺乳期婦女禁用”。
因此,哺乳期婦女不建議使用雙氯芬酸,可替代選擇更加安全的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兩者均屬于哺乳期相對安全的L1級藥物。
2
可能引起消化道損傷
雙氯芬酸進入血液循環后,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導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受損及胃黏膜供血減少,進而可能引起胃痛、胃潰瘍、胃出血甚至穿孔。
因此,既往有NSAIDs相關胃腸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存在活動性消化道潰瘍/出血的患者,以及有消化道潰瘍/出血病史的患者,均應禁用雙氯芬酸。
3
有出血風險,注意評估凝血功能
雙氯芬酸可輕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增加術后出血風險,特別是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或正在使用華法林、其他抗凝藥、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或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的患者出血風險更高。
若產婦存在子宮收縮不良、凝血功能異常、正在使用抗凝藥物或術中出血較多,應慎重使用。
4
可能導致大量出汗、脫水等不良反應
雙氯芬酸有退熱作用,能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少數產婦在用藥后會出現異常出汗、頭暈、乏力、口渴等癥狀,若水分補充不足,可能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加重不適。
此外,雙氯芬酸還可能通過影響胃腸道功能,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進一步加重脫水和電解質流失。若出現上述反應,應及時補充水分,嚴重者應盡快就醫,由醫生評估是否調整用藥。
5
不能與其他NSAIDs聯用,避免疊加副作用
雙氯芬酸和其他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氟比諾氟酯等)具有相似的藥理機制,聯用不僅不會增強療效,反而會增加胃腸道出血、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風險。
而在手術中,或者在術后的靜脈鎮痛泵里,麻醉醫生可能已經使用了NSAIDs藥物,因此不要自行疊加使用“多種止痛藥”,即便是外用貼膏或其他鎮痛栓劑,也應先咨詢醫生。
6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
和所有(NSAIDs)非甾體抗炎藥一樣,雙氯芬酸可導致新發高血壓或使已有的高血壓癥狀加重,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服用噻嗪類或髓袢利尿劑的患者服用NSAIDs時,可能會影響這些藥物的療效。
高血壓病患者應慎用NSAIDs,包括本品。在開始本品治療和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密切監測血壓。有高血壓和/或心力衰竭(如液體潴留和水腫)病史的患者應慎用。
03
科學鎮痛方案:替代“神藥”的合理選擇
剖宮產術后鎮痛應當采用多模式鎮痛策略,而不是依賴某一種“神藥”。科學有效的鎮痛方案包括多種藥物與非藥物手段的聯合應用,以提高鎮痛效果、減少副作用。
首先,術后鎮痛泵仍然是術后核心鎮痛手段之一,可持續緩解疼痛;同時,腹橫肌平面(TAP)阻滯可靶向阻斷切口周圍神經的疼痛傳導,進一步增強鎮痛效果。在藥物選擇上,推薦使用階梯式鎮痛方案,以對乙酰氨基酚為基礎用藥,必要時聯合低劑量阿片類藥物,以減輕疼痛、減少不良反應。
此外,非藥物干預措施也至關重要,例如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佩戴腹帶以減輕切口張力,以及進行呼吸訓練或借助音樂療法,有助于降低疼痛敏感度,促進身體恢復。這些措施相輔相成,為產婦提供更安全、舒適的術后鎮痛體驗。
想了解更多TAP阻滯相關知識,請關注往期科普文章
總結
為了保障剖宮產后的鎮痛安全與效果,產婦應牢記幾個關鍵原則:
首先,切勿自行用藥。像雙氯芬酸這樣的止痛藥屬于處方藥,必須由醫生根據個體情況綜合評估后開具,特別要考慮產后出血風險與哺乳的安全性。
其次,若產婦自行攜帶藥物或有既往用藥史,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包括是否有藥物過敏,以便醫生制定更安全、個性化的用藥方案。
最后,務必警惕所謂的“網紅偏方”或“神藥”。任何藥物都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所謂的“神藥”其實只是科學醫療方案中的一部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鎮痛不應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以科學、安全、可持續為原則,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藥物和干預措施,才能實現舒適分娩與產后康復的雙重目標,幫助新手媽媽更好地迎接生命中的新階段。
作者:李茜
校對:方昕
審校:徐振東
編輯:唐劍
作者簡介
李茜 醫學博士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同濟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麻醉科主治醫師,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