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院長喊你去實驗室!”
多年前,這句話在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的學生間悄然流傳。
大年初八的知心樓里,博士生導師劉全春教授與僅有的三名本科生在公式推演中碰撞思維。這看似微小的場景,正是湖大傾注頂尖資源滋養本科科研幼苗的生動寫照。
九年前,《湖南大學報》2016年04月25日(期號1380)第03版上記載了這樣一個場景
事實上,湖南大學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雕琢可追溯至上世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敢為人先的開放實驗傳統便在湖大落地生根。
1984年,供熱、通風、空氣調節教研室嘗試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在探索中點燃了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的火種。
之后,開放基因便在歲月里蓬勃生長。2001年,學校進一步擴大實驗開放的范圍與內容,提出更高層次的開放性實驗方式,并撥出專項經費支持125項開放實驗項目;2003年,學校將開放實驗項目擴充為SIT計劃;到2005年,為本科生搭建起了更廣闊的創新舞臺。
《湖南大學報》1984年10月25日(期號60) 第02版內容
2008年11月的校報上,刊發了一則摘自《中國教育報》的簡訊
進入21世紀,院系層面的創新探索如火如荼。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建院之初便以院長、書記為組長組建多個創新實驗基地,啟動“大三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工程。時任材料學院院長陳振華教授的那句口頭禪“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本科生”,成為工科教育的響亮宣言。
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2015年全面啟動的“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同樣創造了驚人成績:短短一年內,207名本科生參與45個項目,產出SCI二區以上論文2篇在內的16篇論文及3項發明專利,其中14篇論文由本科生擔任第一作者……
一系列成果見證了學校“科研創新更要從本科生抓起”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突破。
十多年前,湖大就已建立起基礎驗證型、實踐體驗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等多種類型實驗教學組成的體系,在驗證、綜合和設計的基礎上,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探索性與創造性實驗,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化學化工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李鎵睿的經歷極具代表性,“大一我就進入了實驗室。”得益于“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機制,他已帶領團隊獲得12項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
李鎵睿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創青春大賽現場。圖源:青年湖南
如今,湖大將這份對本科科研的承諾推向新高度。學校參與建設的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連同其他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平臺,全部向本科生敞開大門。此外,學校還實施“長周期培養”計劃,選拔優秀本科生提前研修研究生課程并參與科研,打通本研界限,為拔尖人才鋪設直博通道。
2016年,湖南大學兩名本科生改寫向心力定律,成果在《歐洲物理雜志C輯》發表
2025年,湖南大學直博生胡紹杰獲聘為國際知名期刊Vadose Zone Journal社交媒體編輯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管理(金融工程)2102班本科生研究成果發表于Global Finance Journal。圖為該同學在ICEF大會上與會議主席姬強老師合影
以遠見擘畫、以資源護航,湖南大學不斷將科研的種子深植于本科教育的沃土中。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學校正與年輕的探索者們并肩同行,共同期待那些在實驗室里埋首耕耘的青春身影,在未來科學的浩瀚星河中綻放出璀璨光芒……
#校報##本科生##獲獎##期刊##科研##實驗室#
歡迎關注“湖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于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湖南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湖南大學官網/官微、湖南大學本科招生官微、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湖南招考、青年湖南、湖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