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補償決定書飄然而至,屋后那片搖曳二十載的竹林,竟在官方的算盤里化作了一筆語焉不詳的“七萬塊”。沒有評估報告,沒有計算依據,甚至連竹影婆娑的面積都成了糊涂賬。當征收補償決定對關鍵附屬物輕描淡寫,這份決定還能站得住腳嗎?拆遷律師用一紙勝訴判決給出了鏗鏘回答:說不清附屬物價值的補償決定,法院必須撤銷!
竹影下的家,補償決定里的“糊涂賬”
在四川省自貢市某村,龔女士姐妹守護著祖輩留下的房屋。這里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家,屋后那片蔥郁的竹林,更是承載著她們多年的勞作與情感,是實實在在的財產構成。當棚戶區改造的浪潮席卷而來,她們的房屋被納入征收范圍。然而,征收方提出的補償條件始終無法讓姐妹倆信服,核心爭議之一,便是那片被刻意“模糊處理”的竹林價值。
協商陷入僵局。2023年10月27日,一紙《關于對龔氏姐妹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的決定書》由A區政府發出,試圖為這場拉鋸戰畫上句號。可正是這份看似“官方定論”的文件,埋藏著巨大的不公:
房屋面積“縮水”疑云:決定書對被征收房屋面積的認定,與龔女士姐妹掌握的事實存在明顯出入,基礎數據存疑。
竹林價值“憑空”定價:決定書中僅籠統提及對屋后竹林補償7萬余元。這份補償金額從何而來?是否有專業評估?評估標準是什么? 決定書只字未提,仿佛這七萬多元是憑空掉下來的數字。
程序根基的全面動搖:更令人震驚的是,在律師的專業審視下,整個征收項目的合法性千瘡百孔:項目公益屬性存疑;補償方案未依法征求公眾意見、未召開聽證會;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缺失;項目規劃與上位規劃不符;征收補償資金管理混亂;補償標準顯著低于周邊市場價……
一份本該嚴謹公正的補償決定,竟建立在如此脆弱甚至涉嫌違法的基礎之上。面對這份充滿“糊涂賬”的決定書,龔氏姐妹在律師的支持下,毅然訴至法院,要求將其撤銷。
法庭交鋒:程序“外衣”難掩實體之殤
面對起訴,被告A區政府顯然有備而來。他們自信地鋪陳開一系列“程序合規”的證據:征收補償方案經過了公示、征求意見、修改公告;征收決定依法進行了公告;工作人員多次與龔氏姐妹協商溝通(盡管未果)。
區政府意圖鮮明:用程序的外包裝,掩蓋實體內容的嚴重缺陷。他們強調,在“協商不成”后才“依法”作出這份補償決定,似乎一切都合乎規程,無可指摘。
然而,拆遷律師的利劍,精準地刺破了這層看似光鮮的程序外衣,直指補償決定的“心臟”——實體認定的嚴重違法與證據缺失:
“縮水”的面積能否服眾?房屋面積是計算補償的核心依據。決定書認定的面積與實際情況不符,且區政府未能提供充分、確鑿的證據證明其認定結果的準確性,基礎事實不清。
竹林的七萬元是“拍腦袋”嗎?這是本案最具殺傷力的質疑點!竹林作為房屋的重要附屬物,其價值補償是補償決定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決定書僅給出一個總額,卻完全回避了以下致命問題:
評估依據缺失:是否有具備資質的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律師當庭要求出示,區政府無法提供!
評估程序違法:評估過程是否依法進行?是否保障了龔女士姐妹的知情權、參與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補償標準不明:這七萬多元是根據什么標準(如竹林面積、竹齡、品種、產量、市場價值等)計算得出?決定書和區政府均無法給出合理解釋。
程序違法動搖根基:律師同時指出,整個征收項目在啟動階段存在的嚴重程序違法(如未聽證、未風險評估、資金不到位等),使得后續作出的任何補償決定都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缺乏合法的根基。
法庭的焦點,最終牢牢鎖定在那片“價值不明”的竹林上。面對律師的犀利質詢,區政府對竹林補償金額的確定始終無法自圓其說。這份語焉不詳的補償,成為擊垮整份決定書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錘定音:說不清的附屬物補償,必須推倒重來!
法院的判決清晰而有力,完全采納了律師的核心代理意見:
實體違法,證據不足是硬傷:法院明確指出,雖然區政府展示了一些程序性材料,但《補償決定》本身對關鍵事實的認定不清,主要證據嚴重不足。特別是對附屬物(竹林)的補償問題:沒有合法有效的評估報告作為定價支撐;未能說明補償標準、計算方法和依據;無法證明7萬余元補償額的合理性。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項:判決書援引該條款,明確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本案中竹林補償的“糊涂賬”,正是典型的“主要證據不足”。
判決結果:撤銷并重做。法院據此判決:撤銷被告A區政府作出的《關于對龔氏姐妹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的決定書》,并責令被告在法定期限內重新作出補償決定。
這一勝訴意味著,一份僅僅在程序上“走過場”,卻在核心實體內容(尤其是附屬物價值認定)上含糊其辭、缺乏依據的補償決定,在法律面前是無效的!龔氏姐妹的堅持和專業律師的精準狙擊,成功推翻了這份不公正的決定,為爭取合理補償掃清了障礙。
拆遷律師點睛:拆穿補償決定的“模糊戰術”
龔氏姐妹案的勝訴,為所有面臨類似模糊補償的當事人敲響了警鐘,也揭示了征收方慣用的“模糊戰術”及其破解之道:
“模糊戰術”的實質:征收方可能試圖通過對附屬物(如林木、青苗、裝修、構筑物等)價值評估的刻意模糊、簡化甚至遺漏,來降低整體補償成本。一份“說不清”的評估或補償條目,往往是壓縮被征收人權益的隱蔽手段。
法律賦予的武器:
知情權與參與權:《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等法規明確規定,被征收人有權參與評估機構選擇,知悉評估結果,對評估結果有異議可申請復核、鑒定。對任何未經過合法評估程序或評估結果不清不楚的補償項目,必須堅決質疑!
“主要證據不足”的利劍:正如本案所示,附屬物補償標準不明、依據缺失,直接構成補償決定“主要證據不足”的法定撤銷理由。這是法律賦予被征收人挑戰不公決定的有力武器。
維權關鍵行動指南:
清單式核對:收到補償方案或決定書,務必逐項核對。不僅看房屋主體補償,更要死磕每一項附屬物、室內外裝修、構筑物的補償是否列明、是否有對應的評估明細單、評估機構是否合法、評估時點和方法是否合理。
索要評估報告:對于任何有疑問的補償項(尤其是價值較高的附屬物),必須書面要求征收方提供完整的、蓋章的評估報告。這是你的法定權利!
專業審查漏洞:征收補償涉及復雜的法律、評估、政策問題。非專業人士極易忽略像“竹林補償無依據”這樣的隱蔽漏洞。及時尋求專業征地拆遷律師的幫助,讓他們用“火眼金睛”審視每一份文件、每一個數字背后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是避免權益在“模糊”中受損的關鍵。
竹林無言,法律有聲。當一份補償決定對屋后竹影的價值都含糊其辭、無法自證,其整體的公正性便如沙上之塔,經不起法律的審視與叩問。龔氏姐妹的勝訴昭示:在征收補償的天平上,任何一筆“說不清、道不明”的補償款,都足以成為壓垮整份決定合法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法律不會容忍模糊戰術掩蓋下的權益侵蝕,更不會承認一份在關鍵事實上“打馬虎眼”的官方文件。唯有清晰、合法、證據充分的補償,才能經得起陽光的曝曬和法庭的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