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門禁系統本應是居民小區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但據媒體報道,上海多個小區的門禁卡如同普通商品般在“閑魚”等平臺被明碼標價、隨意買賣,令這道防線形同虛設。
門禁系統設計初衷,是通過物理隔離與技術認證的雙重保障,為居民營造安全、私密的居住環境。但據媒體調查,只需150元就能在二手平臺上購買到上海多個小區的門禁卡,且這些卡片能“正常開啟對應單元門”。更令人不安的是,賣家自稱是房產中介,卡片是“從物業公司高價購買來的”。
技術角度看,當前大多數小區使用的IC卡門禁系統存在明顯缺陷。這些系統多采用低頻(125kHz)或高頻(13.56MHz)的RFID技術,卡片信息可通過普通讀卡器輕易復制。記者曝光的“8.88元包郵”卡復制業務,正是利用了這種技術漏洞。而物業公司對門禁卡管理的松散態度——“業主或租戶搬家后,物業不負責回收門卡”,更使得流失的卡片成為二手市場上的“流通商品”。
門禁卡交易市場呈現出供需兩旺的畸形繁榮,需求方除了潛在的不法分子外,快遞、外賣小哥也構成了主要群體。這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社區管理中存在服務需求與安全管控的矛盾——當正當職業者因工作需要頻繁出入小區,卻被門禁系統擋在門外時,他們被迫尋求非正規渠道解決問題。這種矛盾不解決,僅靠打擊二手交易無疑是治標不治本。
門禁卡非法交易的背后,是一個多方主體責任失守的監管困局。物業工作人員承認“知道網上有人轉賣的情況,但物業并無執法權,只好任其發生”,這種消極態度實際上是對業主安全權益的漠視。門禁卡本質上是物業與業主之間服務合同的憑證,物業有責任建立完善的卡片發放、回收和注銷機制。現實中,許多物業公司為節省成本,長期不更新門禁系統,也不對流失卡片進行技術性失效處理,這種管理惰性直接助長了卡片非法交易。
二手交易平臺同樣難辭其咎。“閑魚”等平臺的社區信息發布規范中,涉及“人身隱私、安全類”的商品本應屬于禁止發布內容,但“門禁卡”卻能輕易成為搜索關鍵詞并完成交易,說明審核機制存在漏洞。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賣家以“房產中介”身份為掩護,使非法交易更具隱蔽性和“可信度”。平臺方若不能通過技術手段主動識別、攔截此類交易,僅靠事后刪除,無法遏制亂象蔓延。
從法律視角看,若賣家明知買家用于非法用途仍售卡,屬于違法犯罪活動的幫助行為。但在現實中,執法機關對此類“小案”往往關注不足,難以形成有效震懾。同時,業主因過失導致門禁卡外流造成損失需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也鮮有案例,導致法律威懾力大打折扣。
門禁卡交易亂象,需要從技術和制度兩個維度尋求系統性解決方案。物業行業應加速門禁系統迭代更新。特別是新建小區,應將門禁系統安全性作為智能化建設的核心指標。對于暫時無法全面升級的老舊小區,至少應建立卡片與持有人綁定機制,通過定期審核、動態授權等方式降低卡片流失風險。
制度層面,要明確物業公司的管理責任。物業不能以“無執法權”為由推諉安全管理義務,而應建立門禁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包括實名登記、掛失即時失效、定期強制更換等。對于房產中介等特殊行業人員,可建立行業性的門禁卡管理制度,避免卡片成為中介人員的“職業便利工具”。
比如針對快遞、外賣等服務業人員的正當出入需求,與其讓他們被迫從黑市購卡,不如由物業或業委會主導,建立規范的臨時通行證制度。可通過身份登記、工作時間段授權、通行軌跡記錄等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滿足服務需求。這種“疏堵結合”的方式,既能切斷非法交易的市場需求,也能提升社區服務的便利性。
電商企業也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通過關鍵詞過濾、圖像識別等技術,建立“門禁卡”等敏感商品的預警機制。同時,與公安、住建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對頻繁出現的違規賣家采取賬號封禁、線索移交等處置措施。對于批量出售、跨區域銷售等明顯超出正常范圍的交易行為,公安機關也應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刑法》中的相關規定進行查處。同時通過典型案例宣傳,提高公眾對門禁卡安全重要性的認知。
城市化快速推進的今天,社區居民早已從傳統的“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物理上的近距離與心理上的遠距離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背景下,真正的社區安全,需要構建居民、物業、服務提供者、監管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安全共同體。安全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持續維護的過程。只有多方協同、多措并舉,才能讓社區居民真正享有“安居”這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原標題:《上海小區門禁卡為何在“閑魚”上明碼標價交易?| 鋒面評論》
欄目編輯:方翔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