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高溫如炙,“上蒸下煮”的模式一開啟,不僅人心煩,各種疾病也跟著活躍起來。千萬別大意,高溫天里的“健康陷阱”真不少:長時間暴曬可能引發兇險的熱射病;空調吹得太猛、方式不對,面癱可能悄悄找上門;路邊攤、冰飲一時貪嘴,急性腸胃炎分分鐘讓你上吐下瀉;就連血壓也會跟著天氣“鬧脾氣”,波動幅度變大;還有防曬偷懶的朋友,光過敏性皮炎可能直接給你“上一課”。由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樹蘭(濟南)醫院冠名播出的《大醫生來啦》節目特別邀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門診部主任季紅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街景演播間,教你識別和應對高溫天氣里的疾病,順應四季,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巧妙應對人體在高溫環境里的“調節失靈”,安然度過夏天,這些健康知識,值得我們每個人了解和學習。(點擊視頻觀看)
熱射?。焊邷丨h境下的 “致命預警”
當暑氣如蒸籠般席卷大地,熱射病正逐漸成為高溫環境中潛伏的 “致命殺手”。季紅主任強調,這種高溫相關急癥的本質,是人體在熱浪侵襲下喪失產熱與散熱的平衡 —— 當核心體溫突破 40℃臨界值,皮膚呈現灼熱狀態、意識陷入模糊時,多器官便如持續受高溫炙烤的組織,逐步出現功能衰竭。臨床數據顯示:熱射病總體死亡率超過 50%,50 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更是升至 70%-80%,而 65 歲以上老年群體在患者中占比超七成,其易感性尤為顯著。
為何老年人更易罹患熱射?。考炯t主任從病理機制層面解析:生理機能退行性變是首要原因。老年人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衰退,對高溫的感知靈敏度下降;汗腺功能減退導致散熱機制受阻,出汗量顯著減少;心血管系統儲備能力降低,當高溫環境需要更多血液流向皮膚散熱時,心臟負荷驟增,進一步阻礙散熱過程。更值得警惕的是,老年人身體含水量僅約 50%,如同縮水的海綿,加之口渴感知退化,脫水成為常態,使本就薄弱的散熱系統雪上加霜。疊加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對耐熱能力的削弱,以及利尿劑、阿托品等藥物對脫水與排汗的 “雙重抑制”,再輔以不舍使用空調的生活習慣,多重因素將老年人推向熱射病的高危境地。
識別熱射病需厘清中暑的漸進性發展過程。從先兆中暑的頭暈惡心(體溫<38℃),到輕癥中暑的面色改變、血壓波動(體溫>38℃),再到重癥中暑的熱痙攣(肌肉抽痛)、熱衰竭(血壓驟降),最終進展為熱射病的神志昏迷、無汗高熱(體溫>40℃),每一步均為機體發出的求救信號。而急救的 “黃金 30 分鐘”,是與死神賽跑的關鍵窗口。此時需遵循 “脫、泡” 優先原則: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并去除衣物,以 20-26℃冷水浸浴降溫(水深過肩),或用冰袋敷于大血管密集處 —— 這并非簡單的降溫操作,而是為衰竭的器官 “緊急止損”。
預防熱射病,季紅主任提出 “三維防護體系”:環境層面,室內需維持 24-26℃的 “舒適區間”,高溫作業場所應配備通風設備,實行 “做二休一” 的輪班制度;個體防護中,透氣衣物如同 “第二層皮膚”,每 15-20 分鐘小口補充電解質水是 “隱形防線”;特殊人群需備齊冰袋、降溫毯等 “急救物品”,尤其要摒棄 “耐熱能強身” 的誤區,使降溫成為本能反應。
面癱:空調環境中的 “顏面風險”
夏日里,空調送出的陣陣涼意或許潛藏 “顏面風險”。季紅主任解析,面神經如同穿行于骨管中的 “纖細神經束”,一旦遭空調冷風直吹或夜間受涼,易因急性水腫導致信號傳導中斷,引發一側面部肌肉癱瘓 —— 晨起時嘴角歪斜、眼瞼無法閉合、鼓腮時漏水,均為面癱的典型表現。國內數據顯示,面癱年發病率約 28.8/10 萬人,20-40 歲的青壯年因貪涼習慣,成為這場 “顏面風險” 的主要波及人群。
面神經的 “脆弱性” 遠超預期。季紅主任進一步解釋,其深藏于耳后狹窄的骨管內,周圍空間有限,一旦受涼引發炎癥水腫,便如受壓的管道,無法向面部肌肉傳遞指令。除口眼歪斜外,患者還可能伴隨耳后隱痛、味覺減退,甚至抬眉、聳鼻等細微動作均難以完成。這種功能障礙雖非致命,但直接影響生活質量,而治療的 “黃金期” 多在發病后的 1-2 周內。
規范治療是面癱康復的關鍵。急性期需用糖皮質激素減輕神經水腫,配合 B 族維生素營養神經;物理治療如超短波透熱、紅外線照射,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進入恢復期后,表情肌訓練(抬眉、鼓腮等動作每日 2-3 組,每組 10-20 次)如同 “神經復健操”,助力肌肉恢復 “運動記憶”。多數患者可在數周至數月內恢復,但嚴重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盲目依賴偏方只會延誤康復。
預防面癱的核心,在于為面神經 “增設防護層”。季紅主任建議,空調溫度不低于 26℃,出風口避免直對顏面;夜間睡眠時,肩頸處需加蓋薄被,防止冷風侵入。畢竟,夏日的清涼不應以 “顏面功能異?!?為代價。
急性腸胃炎:夏日餐桌的 “隱形威脅”
夏日餐桌的豐盛背后,可能潛藏急性腸胃炎的 “隱形威脅”。季紅主任將其分為 “感染型” 與 “非感染型” 兩類:前者為致病菌的 “侵襲”—— 變質剩菜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甚至冰箱中滋生的李斯特菌(被稱為 “冰箱致病菌”),均可引發嘔吐、腹瀉、發熱;后者為飲食失當的 “反噬”—— 冰飲與麻辣的 “冰火刺激”、暴飲暴食導致的 “胃腸負荷過重”,均可能使腸道 “功能紊亂”。
冰箱并非 “無菌儲存空間”,這是季紅主任反復強調的要點。她以切開的西瓜為例:在 4℃冰箱中可安全存放 24 小時,20℃環境下僅能維持 4 小時,35℃時半小時內便可能滋生大量細菌。那些被戲稱為 “冰箱留存” 的剩菜,即便肉眼看似無異常,也可能已被耐冷菌占據,加熱不徹底即食用,無疑是給腸胃 “引入致病菌”。而諾如病毒的流行更添風險,其傳染性強,可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源快速擴散,導致集體性發病。
應對急性腸胃炎,需 “分級處理”。輕癥者可居家服用蒙脫石散止瀉,通過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鈉鉀離子,飲食以米粥、蛋湯等 “胃腸耐受型” 食物為主;若出現持續高熱、嘔吐不止、脫水跡象(如尿少、口干),則需立即就醫,通過靜脈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預防的 “三不原則” 需牢記:不食生冷變質食物,不縱容暴飲暴食習慣,不讓腹部暴露于空調冷風之中 —— 這是守護夏日腸胃健康的重要原則。
光敏性皮炎:烈日下的 “皮膚反應”
夏日陽光是把 “雙刃劍”,適量紫外線可促進維生素 D 合成,過量則會引發皮膚的 “過敏反應”—— 光敏性皮炎。季紅主任解釋,這種疾病是皮膚對紫外線或 “光感性物質” 的過度反應:當皮膚接觸薺菜、灰菜、檸檬等光敏食物,或使用含光敏成分的藥物、化妝品后,經日曬便會引發免疫反應,輕者出現紅斑瘙癢,重者起水皰、脫皮,甚至伴隨發熱頭痛。
哪些人是光敏性皮炎的 “易感人群”?戶外工作者長期暴露于烈日下,皮膚屏障持續受損;過敏體質者的免疫系統如同 “過度敏感的防御機制”,稍遇刺激便啟動防御;老人與兒童的皮膚薄嫩,屏障功能較弱,也易被曬傷。致病因素中,紫外線是 “直接誘因”,光敏物質是 “誘發因素”,二者結合便會引發皮膚的 “炎癥反應”。
曬后修復的 “黃金 72 小時”,影響皮膚的恢復效果。季紅主任給出 “五步法”:1-3 小時內用涼毛巾冷敷或補水噴霧降溫(忌用冰塊直接接觸),為皮膚緊急降溫;3-6 小時厚敷蘆薈膠或保濕面膜,舒緩紅腫刺痛;1-2 天使用含神經酰胺的修護產品,重建皮膚屏障;3 天后用含維生素 C、煙酰胺的護膚品,阻斷黑色素沉積;7 天內避免去角質,讓皮膚在溫和護理中 “修復再生”。若出現大面積水皰或全身不適,需立即就醫,不可延誤。
預防光敏性皮炎,需構建 “三級防線”。季紅主任建議: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紫外線最強時,盡量避免外出;外出時穿戴寬檐帽、防曬衣,如同給皮膚 “穿上防護鎧甲”;提前 20 分鐘涂抹 SPF30+、PA+++ 以上的防曬霜,每 2 小時補涂一次,尤其在出汗或游泳后。她特別提醒,食用光敏食物或服藥后,需避開日曬;有光敏史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生,避免使用光敏性藥物 —— 這是與陽光 “和諧共處” 的科學方法。
夏季雖有不少健康隱患,卻是養生好時機,尤其三伏天養護好身體至關重要。若想了解更多養生防護、慢病護理知識,可以看看季紅老師及其團隊編寫的《從頭到腳防慢病》《三分治療七分護》《四季三餐護健康》這三本圖書,書中內容實用易懂;也可關注“季紅老年慢病護理科普工作室”公眾號,300多篇原創科普文涵蓋常見病實用知識,助你獲取健康竅門和最新資訊。
同時,季紅主任也帶來了一則夏季健康口訣幫助大家記憶:
高溫酷暑莫硬撐,熱射病起急救難
空調低溫要當心,冷風直吹恐面癱
冷飲貪多傷脾胃,腹痛腹瀉惹人煩
高溫天里血壓急,忽高忽低風險添
烈日炎炎莫偷懶,防曬不足光敏感
希望大家掌握夏季防病“金鑰匙”,牢記健康無小事、預防是關鍵,平安度夏,讓健康常伴身邊!
本期節目嘉賓:
季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門診部主任
個人簡介:
護理學博士,護理學學術帶頭人,主任護師,碩士生導師;
創建“護理科普工作室”,入選山東省科普示范工程;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中華護理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護理學會項目管理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療質量與管理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護理學分會主任委員;
山東省護理學會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山東省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護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季紅主任創建“季紅老年慢病護理科普工作室”,累計發表原創科普作品500余篇,累計閱讀量超過10萬次,入選山東省科普示范工程。作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積極參與全國范圍的健康科普活動,推廣老年慢病護理知識。季紅主任是《中華護理雜志》《中華現代護理雜志》編委《Nursing Open》《Geriatric Nursing》《Journal of Pain Research》等國際期刊審稿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山東省健康科普專家庫先進個人;山東省健康科普達人;同時,“季紅老年慢病護理科普工作室”入選山東省首批專家科普工作室;多次榮獲健康科普類獎項,積極參與全國健康科普活動與交流。
《大醫生來啦》欄目由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與
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音樂生活節目中心主辦。
《大醫生來啦》節目由樹蘭(濟南)醫院冠名播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