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8llo42779
在現代醫學分類中,肌營養不良被歸為神經肌肉疾病,臨床治療以營養支持和康復訓練為主要手段。
然而,中醫學對此有著獨特的認識——這種進行性肌無力的背后,往往反映著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病理本質,其中尤以脾失健運、肌肉失養為關鍵病機。
病例回顧:
曾接診一位16歲男性患者,主訴雙下肢無力兩年余,進行性加重。癥狀表現為上樓困難、易跌倒、跑步受限,且在活動后疲勞感明顯。
伴隨癥狀包括: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精神疲倦、體重下降。舌診見舌淡胖有齒痕,脈象細弱。
通過四診合參,判定該患者屬"痿證",證型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素問·痿論》明確指出:"治痿獨取陽明",揭示了肌肉無力與脾胃功能的密切關聯。患者正值生長發育期,脾胃運化功能不足,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養,故見肢體萎弱。
治療方案:基于"健脾益氣,養血強肌"的治療原則,處方如下:
健脾益氣組:黃芪、黨參、白術、茯苓
養血強肌組:當歸、熟地黃、雞血藤
和胃消食組:陳皮、砂仁、雞內金
調和諸藥:炙甘草
初診服藥三周后,患者肌力有所增強,食欲改善,但仍有易疲勞感。復診時加入山藥以增強補脾益腎之效。繼續治療兩個月后,肌肉力量顯著提高,可完成日常活動,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機理闡釋:
此方中,黃芪等健脾益氣,促進氣血生化;當歸、熟地黃養血活血;陳皮、砂仁理氣和胃,共奏強肌健力之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復診加入的山藥,對改善患者整體體質有獨特功效。
此案例充分展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診療智慧。現代醫學認為難以根治的肌營養不良,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可獲得明顯改善。但必須強調,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個體差異顯著,患者切勿自行套用方藥。建議有類似癥狀者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系統調理,配合科學飲食和適度運動,方能獲得最佳療效。
(注:文中涉及方藥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治療效果存在個體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