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日趨理性、務實的當下,頭部品牌在定價、收費方面的風吹草動總能引發廣泛關注。最近,海底撈個別門店的新舉措,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把餐飲行業增設收費名目的現象推向了風口浪尖。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有網友發現,海底撈門店服務員胸前佩戴打賞二維碼,下方標注著“如果服務滿意,請打賞3.99元”。
圖源:小紅書@真吾
消息一出,網絡反響強烈。圍繞著“該不該給打賞”,展開激烈交鋒。
在很多網友看來,這種打賞近似于國外的小費,而小費的本質,是把企業原本承擔的用人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于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了消費者和員工之間的矛盾。
不少身在美國地區的消費者對于小費文化深惡特痛覺,認為小費打賞必須抵制,否則所有的服務行業有樣學樣,這股風氣流行起來就太晚了。
有消費者現身說法,在部分國家和地區,明面上說“不強制”的小費,如果消費者不愿給,可能會遇到服務員當場質問甚至追出店面強行索要的情況。
綜合多個調查機構發布的數據,小費占到了美國餐飲業、酒吧等行業服務人員收入的50%~60%,就是說,小費收入超過了雇主提供的底薪。
從這個角度看,和小費的存在關系最密切的,可能不是服務質量,而是服務人員的收入。
還有消費者表示,海底撈本身價格就比較貴,貴就貴在服務好,如果還需要為服務支付額外的小費,那么為什么不選擇別的火鍋店呢?
不過,在相關內容下,也有消費者表示,海底撈比很多連鎖品牌都便宜。即使推行小費服務,可能還是會選擇海底撈。
餐里眼數據顯示,2024年,人均消費價格區間在61-80元的火鍋門店占比最多,超過25%,人均消費價格超過100元的,占比約為20%。據海底撈2024年財報,2024年,海底撈自營餐廳顧客人均消費為97.5元,對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不過海底撈的客單價,還是位于中高端水平。
商家VS消費者
誰該為額外的服務付費?
眾所周知,海底撈一直以極致服務著稱。菜品不出錯,服務尤其好,這是很多消費者選擇海底撈的重要因素。2023年,海底撈的“科目三舞蹈互動”“洗發服務”等,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現象級傳播。
今年,海底撈還在全國各地推廣了夜宵主題店。這些店鋪大多選在人流量大的商圈,每晚10點以后,便切換為“夜場模式”。
很多消費者曬出現場的視頻,霓虹燈閃爍,DJ打歌,猛男勁歌熱舞,顧客拿著熒光棒合唱,仿佛置身Livehouse,場面好不熱鬧!
撈面、變臉、美甲、跳舞……海底撈的服務,真是樣式太多,讓人嘆為觀止,海底撈硬生生把自己卷成了民間大舞臺。
海底撈官方曾經也表示,一直鼓勵門店伙伴結合自身特長和顧客需求進行各類創新,并設立了相應的創新激勵機制。
可以看到,針對很多“額外的服務”,海底撈已經通過自身的投入,將其納入了用人成本當中。
對于店員佩戴“打賞碼”,門店工作人員稱,胸牌是一直有的,是看顧客心情打賞的,不給也沒關系。有媒體聯系海底撈客服,接線人員表示,服務員帶打賞二維碼的情況是此前個別門店的行為,“品牌方沒有打賞要求,顧客無論是否掃碼都不會影響服務。”據悉,目前被曝店員佩戴打賞碼的這家門店已無打賞活動。
與通過顧客評價量化員工的工作成果,并以此為依據在企業內部給予員工對應的激勵相比,打賞更像是消費者對店員的即時激勵,通過打賞對于店員的良好服務給予肯定。
我們身邊的很多行業都存在“打賞”模式,從午餐點外賣給騎手的打賞,再到閱讀一篇公眾號的文章給作者的打賞。
不過,與餐飲行業服務場景不同的是,針對這些服務或是內容打賞與否,沒有面對面社交的道德壓力,可以任消費者自由選擇。
可以說,現在消費者愿意付費打賞的前提,是清晰地知道,某些服務,本不在他人的服務范疇內,但對方卻做了,并且做得夠好。
然而,長期以來,海底撈提供的極致服務,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這樣的共識:即默認支付的價格里,已經包含了“額外服務”的成本。這實際上模糊了基礎服務與增值服務的邊界。
不同于在公眾號看到了一篇絕世好文忍不住打賞,或者是外賣騎手好心幫扔垃圾忍不住打賞,海底撈本身的服務就已經很突出,甚至有些“過度服務”了,再去為店員的服務額外付費,很難讓人感受到,打賞或者不打賞會有什么區別。
說到底,消費者并不是計較幾元錢的打賞,而是擔心在有了“前車之鑒”的情況下,這種打賞會不會打開小費文化的先河。畢竟這兩者,一個是低成本的感謝,而另一個卻近似于獲得服務的前提。
小費之爭
餐飲行業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把成本拆分到各個服務項目中去收費,在餐飲行業中并不少見。
當食材、租金、人力成本上漲成為常態,漲價幾乎成為餐飲行業的第一選擇。除此之外,一些商家還會選擇其它路徑來平衡成本。
茶位費、餐具費、紙巾費、服務費、包裝費……這些看似細小的收費選項,在結賬之前消費者可能都意識不到,久而久之,卻能成為商家一筆不小的進項。
站在商家的角度,這的確是應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的一種策略,不過消費者對此其實有很多不滿。
習慣了一錘子買賣,普通消費者最喜歡的還是明碼標價,心知肚明的感覺。各種“巧立名目”的額外收費,就像是給消費者挖坑設套,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一番操作下來,使得消費者結賬實際價格高于表面收費,缺乏清晰透明的服務費用展示。
而一旦此類收費形成行業共識,久而久之,消費者就很難再去表達不滿,因為這是“行規”。
所以說,大家抵制海底撈打賞的本質,并非完全是出于對品牌的不滿,而是對于消費規則可能被改寫的警惕,同時也擔心海底撈的好服務變了味兒。就像是走進了一家以熱情待客聞名的館子吃飯,飯后店員遞過來一個二維碼,“要是覺得服務好可以掃碼支付一下”,好像什么都沒變,又好像變了點兒啥。
作者 | 李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