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大學生創業侵權引發的糾紛,在開封市龍亭區人民法院專職調解員趙好景的耐心調解下,以法理為尺、以溫情為橋,成功達成和解,案結事了。此案件的成功調解,既維護了原創企業的合法權益,也給了年輕大學生創業留下空間,讓冰冷的法律條文在實踐中透出了溫暖的底色。
案件的一方,是專注于醫學考證培訓的公司,其精心制作的培訓視頻凝聚了專業投入。被告多次未經授權轉載、盜用、復制,并用于個人網店傳播盈利。原創成果被侵權,原告公司憤而提起訴訟,索賠 5 萬元。
經了解,被告為在校大學生,他為減輕家庭負擔,勤工儉學嘗試開網店創業,卻因法律意識淡薄,將他人原創視頻當作 “資源” 使用以牟利,直至收到法院傳票,才意識到行為的嚴重性,面對 5 萬元索賠,這位學生既惶恐又無助,坦言 “根本無力承擔”。
接手案件的調解員趙好景深知,這起糾紛的背后,一邊是原創者不容侵犯的合法權益,一邊是年輕大學生涉世未深的過失與困境。若簡單按訴求處理,可能會給這名大學生的人生留下沉重陰影;若對大學生不予追究,將弱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違背法律公平。
調解過程中,趙老師嚴肅地向大學生闡明其行為的侵權性質:“創業值得鼓勵,但必須守住法律底線,原創成果受法律保護,未經授權使用就是侵權,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趙老師結合相關法律條文和類似案例,讓大學生明白侵權行為的后果,引導他從內心認識錯誤,而非僅因 “賠不起” 而不承擔責任。
為找到當事人之間調解的結合點,趙老師也耐心傾聽原告公司的訴求,理解其對原創成果被侵害的氣憤。她向企業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創業初衷,解釋其侵權更多源于法律意識不足而非主觀惡意:“年輕人難免犯錯,若能讓他真正認識錯誤并承擔相應責任,既維護了貴公司的權益,也給大學生一個機會,或許比單純的高額賠償更有意義”。
一次次“背靠背”的溝通,趙老師既向大學生明確其必須承擔的責任,幫他規劃合理的賠償方案;又勸說企業考慮侵權者的實際情況,在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給予一定諒解。她告訴朱同學:“犯錯不可怕,關鍵是敢于承擔、及時改正,這才是成長的態度。” 也對企業強調:“保護原創是原則,但適度的包容,能讓法律更有溫度,也能引導更多年輕人尊重知識產權。”
最終,該案在龍亭區人民法院先行調解環節達成和解,被告賠償原告 3000 元,被告承諾絕不再侵權并積極籌措款項支付賠償。(王悅)
供稿:開封市龍亭區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