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蟬鳴陣陣,田野蔥蘢,我這心里頭啊,就不由得想起小時候放暑假,幫著家里放牛的那些日子。
牛在山坡田野上吃草,我和小伙伴們也在自由的玩耍,或追著蜻蜓跑,或挽起褲腳,在水里玩鬧。累了之后躺在草地上看山看云,太陽落山時騎在牛背上回家……活得那叫一個自在。
牧童是中國田園生活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也常出現在古代文人的筆下。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九首經典田園牧童詩詞,那其中的放牛娃們,有的調皮,有的膽大,有的憨乎乎,全是農村人童年鮮活的記憶。
《牧童》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野草像沒人管的綠毯子,鋪了六七里地那么寬;晚風吹著,飄來三四聲笛子,沒個正經調調,卻怪好聽的。牧童黃昏吃完飽飯回來,連蓑衣都沒脫,直接往草地上一躺,就在那明晃晃的大月亮底下,舒舒服服地睡著了。
這首詩畫了個“放牛娃的悠閑夜晚圖”,重點在牧童那份無拘無束的自在。
沒有規矩,沒有催促,只有最自在的童年。如今想起那份愜意和自由,著實讓人回味無窮。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放牛娃跨在黃牛背上,扯著嗓子唱歌,聲音大得能把樹林子震得嗡嗡響。
走著走著,他忽然聽到樹上有知了在叫。嘿,想抓它!小家伙立馬不唱了,趕緊閉上嘴巴,一動不動地站在牛背上,眼睛滴溜溜地找知了在哪兒呢。
前兩句是他扯著嗓子唱歌,把樹林都唱“震”了;后兩句急剎車,為了抓蟬,立刻屏住呼吸站得筆直。孩子的專注和機靈,全在這一“唱”一“靜”里了。短短20字,把牧童的“皮”勁兒寫活了!
這就是孩子的世界,一件小事就能讓他們瞬間切換狀態,天真得讓人心軟。
《桑茶坑道中》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雨過天晴,日頭好,風也爽,剛下的雨都干了。堤岸上草長得又密又綠,野花開得正好,小溪里的水也漲得滿滿的。就在這好風光里,一個小牧童在柳樹的大陰涼底下睡得正香,呼嚕呼嚕的。他那頭牛呢?可沒閑著,自己個兒不知不覺都吃到柳樹蔭西邊老遠的地方去了!
楊萬里寫鄉村,總帶著點 “沒人管” 的松弛。這里的牧童是個小懶蟲,天好就睡大覺,牛跑了都不知道。
其實農村孩子放牛就是這樣:孩子困了就地躺,不用鬧鐘,不用看管,一切都順著自然來。等孩子醒了,估計得揉揉眼睛喊:“哎?牛呢?”
我以前就出過這樣糗,玩的瘋了找不到牛,只得哭鬧著回家讓大人來找——如今 想想就覺得好笑。
《牧豎》
崔道融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小牧童背著蓑衣斗笠,碰見路過的大人,下巴抬得高高的,那股傲氣勁兒,好像自己是這片地的主人。放牛時躺在牛背上吹著短笛,牛耕地時在溪邊田頭玩耍。
這牧童有點 “小脾氣”。可能是天天在山里轉,見了生人也不怯場,反而覺得 “這是我的地盤”。小小年紀就擔起了農活,透著一股子農家孩子的勤勞和樸實的自豪感。
《牧童》
周敦頤
東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
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
春風吹著,放牛娃把牛趕到長長的山坡上,誰能知道這小屁孩心里藏著多少樂子啊。回家的時候,他在牛背上甩著鞭子玩,嘴里的笛子一遍一遍吹著老掉牙的 “太平歌”。
這首詩著重寫牧童內心的“樂趣”和笛聲的悠遠意境。詩人覺得牧童放牧的快樂是外人難以體會的。
尤其是歸途上,牧童騎牛吹笛的畫面,那份悠閑自在的笛聲,仿佛承載著整個和平安寧時代的韻味,意境深遠。
《村晚》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池塘邊、水岸旁,野草長得滿滿的,池水也漲得滿滿的。遠山好像“叼”住了快要落下去的太陽,倒映在帶著點涼意的水波里。放牛歸來的小牧童,懶洋洋地側坐在牛背上。手里拿著短笛,也不講究什么曲調,就隨心所欲地、咿咿呀呀地吹著玩兒。
這首詩像一張淡墨畫——池塘、遠山、夕陽,都是靜悄悄的;可牛背上的牧童,舉著短笛“信口吹”,把整幅畫都吹活了。沒有規矩的曲子,只有鄉村傍晚的風,和孩子沒心沒肺的開心。
這大概就是獨屬于農村孩子的 松弛感吧!沒那么多講究,不用怕犯錯,天地都是自己的。
《牧童》
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放牛娃看見有客人來,趕緊從牛背上滑下來行禮,懷里揣的野果子沒抱住,噼里啪啦掉了一地。白天他趕著牛回家,走著走著,哎呀,前面溪谷那邊天色突變,風雨來勢洶洶,看著可嚇人了。
這牧童是個 “實誠孩子”。見了客人就緊張,一彎腰行禮,懷里的果子全掉了,想想那手忙腳亂的樣子,肯定臉紅了。前兩句特別有生活氣息,有點可愛的小尷尬。
后兩句畫風一轉,寫他放牧歸來遇上惡劣天氣,展現了放牧生活的另一面——并非總是悠閑,也有辛苦和風險。很真實!
《牧童》
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
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
楊柳樹的枝葉剛剛長得茂密起來,樹蔭連成一片。村里的小牧童在樹蔭底下睡得正香甜,迷迷糊糊的。他的牛嘴饞,專挑嫩草吃,不知不覺就溜達到斷橋西邊去了
這首和楊萬里那首有點像,也是“牧童酣睡,牛兒溜號”。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爸媽讓看東西,自己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醒來發現東西早被挪了地方。
這牛和孩子,有時就是很好的搭檔:你睡你的,我吃我的,誰也不耽誤誰,透著鄉村生活的隨性。
《牧童詞》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早上放牛,把牛趕到江灣那邊;晚上放牛,又牽著牛穿過村子和山谷。
腰上胡亂插著用蓬蒿桿做的 “箭”,插得滿滿當當,就憑著這 “武器”,他一點都不怕老虎來欺負小牛犢。
把竹子當長槍,把長棍當寶貝,哪個男兒的童年,沒有這樣的武器。
當時我也是一個少俠,手拿木棍當劍舞,手拿竹竿當槍耍,方圓菜地的菜花頭都是斷的。
鄉村的孩子,與牛為伴,與自然為友,他們的童年簡單卻充滿了生機,辛苦卻也自得其樂。
那份在田野間、溪水旁、柳蔭下、月光中流淌的童真和野趣,不正是我們很多人心中回不去的、卻也永遠懷念的“暑假”模樣嗎?
下次路過草地,不妨停下腳聽聽 —— 說不定能聽見千年前的笛聲,正跟著風,吹過夏天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