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看來,“攢東西” 不過是個人習慣,尤其多見于老齡群體。可當“收藏”逐漸占據生活空間,甚至影響他人時,這背后可能隱藏著遠超“習慣”的深層問題。
看看新聞視頻畫面
家住嘉定區的獨居老人王阿姨(化名)便是如此:她沉迷網購,花費百萬元買下的快遞堆積如山,卻從未拆開一件,每天需翻越 “快遞山” 進門,自己無處安睡不說,更讓鄰居苦不堪言。
無獨有偶,黃浦區一處價值上千萬的豪宅里,也是一名獨居老人,將家中堆滿垃圾,甚至把公共樓道變成 “儲物區”,最終逼得鄰居無奈搬家,其子女亦表示無能為力,甚至“拉黑”了前去溝通的居委會工作人員。
新聞坊視頻畫面
儲藏本是人類的普遍行為,適當儲藏有益無害。但像這樣過度囤積無用之物、無法割舍,實則是一種病理性行為,其背后是被長期忽視的心理危機——囤積障礙。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治療師李黎、朱思綺對此進行了專業解析。
被誤解的心理疾病
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 HD)是一種被正式定義的心理疾病,影響2%~6%的成年人,患者常陷入“無法舍棄”的痛苦,即便物品已無實際用途,其生活空間被侵占、日常功能受影響,甚至埋下安全隱患。
從病因來看,囤積者并非“懶”,而是大腦“整理系統”出現異常,在決策、分類、沖動控制上存在困難。面對“要不要丟”的選擇時,他們會因強烈焦慮而逃避決策,比如普通人能快速判斷舊 T 恤 “無用”,但囤積者卻卡在“萬一日后需要” 的糾結中。
研究還發現,他們的視覺記憶和信息整理能力較差,使“整理”格外困難,這種認知障礙在老年人中更明顯。更令人心疼的是,囤積常成為心靈的“防護盾”——經歷創傷或重大生活壓力(如親人離世、搬家、失業)的比例遠高于常人,他們通過保留物品獲得 “未失去” 的心理安慰。
理解與尊重是關鍵
許多囤積者未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問題及危害,幫助他們的核心并非“清理物品”,而是傳遞理解與尊重。朱思綺強調,千萬不要偷偷扔掉他們的東西,而是給予他們決策權。因為對囤積者來說,真正讓他們恐懼的,往往不是物品被清走,而是他們“被剝奪了選擇權”。
李黎就遇到過這樣的咨詢案例,小區里的獨居老人患有嚴重的囤積障礙。每次居委會來清理,他都情緒激動,甚至還會把扔掉的物品一件件撿回來。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讓他們自己決定每樣物品的去留。雖然過程緩慢,卻更容易被接受。同時,需避免羞辱與評判。子女或鄰居若說出 “太臟了”“這些都是垃圾”等話,即便出于善意,也會讓對方更封閉、抗拒幫助。改用中立溫和的表達,如“我擔心這些物品影響你的安全”,更易建立信任。
囤積,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困境。如果我們只盯著老人們那些堆滿雜物的空間,那我們也可能陷入另一種“看不見”的困境——忽視囤積者的內心掙扎。李黎表示,陪伴他們的過程,陪伴囤積者的過程,不是“打掃戰斗”,而是修復關系、重建人與物品健康連接的旅程,第一步或許只是傾聽他們 “不舍得扔” 的故事。
區分囤積與正常收藏
當然,兩位治療師也提出,值得警惕的是,病理性囤積可能是認知障礙的前兆。當老人開始混淆物品用途(如用藥瓶裝鹽)、或對危險堆積物(如易燃廢品)失去判斷力時,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信號。
但熱愛“囤貨”的人無需過度焦慮,囤積與收藏有本質區別。收藏者以藏品為榮,物品有序存放;囤積障礙患者則雜亂堆積,囤積物常無固定類別,甚至是無價值或有害的東西(如垃圾)。
更核心的區別在于,真正的囤積障礙患者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洞察力,認為囤積合理、否認行為不良且拒絕治療,僅可能因囤積受阻引發的抑郁和焦慮就醫(如無處存放物品、物品被移動丟棄等)。
若家人出現異常囤積傾向,什么樣的人更可能發展成囤積障礙呢?國外研究表明,老年人,創傷事件影響人群,具有依賴、社交回避等人格特征者更容易出現囤積障礙。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如果家人出現了不正常的囤積傾向,盡早關注、及時就診是關鍵,簡單粗暴的強制 “斷舍離” 絕不可取。
原標題:《千萬豪宅堆垃圾,百萬快遞不肯拆!“囤積成癮”怎么治?》
欄目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上觀AI 圖片來源:新聞視頻截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實習生 張依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