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些年,隨著健康養生熱潮興起,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國學養生”“中醫秘方”等旗號,精心包裝“專家”身份,游走于大街小巷、鄉村基層,以高價兜售劣質保健品。消費者一旦上當,輕則損失錢財,重則延誤治療,生命健康權益受到損害。整治這一亂象,既需要執法部門以雷霆手段斬斷欺詐鏈條,更需要全社會共同構筑起堅固的防線。
為何此類騙局屢禁不止?原因在于其手段狡猾,且鉆了管理的空子。這類假冒專家偽造資質,利用一些單位、社區、村鎮在核驗身份和活動資質時的疏漏,以“公益”之名混入。他們慣用“健康恐嚇”“現身說法”等手段,讓受害者難以辨別真偽。而受騙者往往因證據難尋、怕麻煩或缺乏維權意識而放棄追責。違法者即使被查,常常只是繳罰款了事,換個“馬甲”又能重操舊業,導致治理陷入“打而不絕”的困境。根治這一頑疾,需發動多方力量,共同織密“防偽網”。
扎緊籬笆,從源頭嚴防死守。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村鎮組織是防騙的第一道關口。對于任何主動上門、打著“健康講座”“公益授課”旗號的組織和個人,要嚴格核實其身份和資質,不能只看復印件或只聽口頭承諾,必要時需打電話向有關單位進行確認。同時,要按照“誰接待、誰審核、誰負責”要求,把審核責任明確落實到具體工作人員頭上。
提升“免疫力”,擠壓騙子生存空間。各級基層行政部門、涉老服務機構要加強防騙宣傳,用真實發生的案例揭露騙子的話術套路,讓老百姓看穿其背后的把戲。此外,技術手段的使用要跟上。鼓勵平臺運用智能工具,對網絡直播間、健康類短視頻進行實時監測,一旦捕捉到“包治百病”“根治XX”等違規敏感詞,立即預警并介入處理。
重拳出擊,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對于查實的保健品欺詐案件,不能進行“罰酒三杯”式的處理,而要構建更嚴厲的懲戒體系。一是罰要罰得痛。對主犯不僅頂格罰款,更要堅決將其列入失信黑名單,限制其高消費、行業準入等,讓其“一處違法,處處受限”。二是賠要賠到位。建立便捷高效的“保健品欺詐維權通道”,聯合司法部門、消協、法律援助機構,為受害者特別是老年受害者提供“一站式”法律咨詢和援助服務,切實降低維權門檻和成本,努力追回損失。三是疏堵要結合。在強化監管、補好漏洞的同時,也要引導市場提供真正優質、適合老年人的健康產品和服務,用“良幣”驅逐“劣幣”。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龔曉紅(公職人員)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