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文創:理論與實務雙向賦能——‘文創叢書’首發儀式暨文創產教研融合教學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文化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主辦,數十名來自高校、出版界、文創產業界的專家參會。
本次研討會首次發布了國內第一套文化創意學專業的系列教材——“博學·文創”系列叢書,該系列教材共7本,包括《文化創意學概論》《文化創意傳播學》《文化創意倫理與法規》《會展文創理論與實務》《旅游文創理論與實務》《文化創意設計學》《文娛文創理論與實務》,涉及文化創意學多個關鍵領域,涵蓋文化學、傳播學、法學、設計學、博物館學、旅游管理學等多學科,標志著我國文創教育與理論體系建設邁入新階段。
在“文創新生態 產教新融合”主旨論壇上,文創叢書主編、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薛可介紹,作為國內第一套文化創意學專業的系列教材,已有近100所院校使用該套教材叢書并納入教學體系,累計銷售量突破2萬冊;叢書以“數創教材體系”理念打破傳統教材建設模式,注重思政性、原創性、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先進性的協調整合,以期實現從“才”到“人才”、從西化到中國、從單一到融合、從象牙塔到大社會、從課堂到課外、從“泛化”工具到“專精”工具的升級轉變。
叢書策劃編輯、來自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方毅超總結了叢書的特點。他表示,七冊叢書圍繞倫理與法規、傳播學、設計學等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同方面,結合大量本土案例,深入剖析了其理論基礎和實踐的應用,突破了過去文創產業教材的“空白點”。在結構上,叢書的每一章都設置了學習目標、基本概念、案例研讀、參考文獻等模塊,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領域的產教融合,已被不少高校列為指定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只有高質量教材才能教出高水平人才。承接教材這一話題,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邵明華以《構建原創性教材體系,扎實推進學科建設》為題,回顧并展望了中國教材體系在過去十幾年中的發展。她指出,盡管教材體系在過去十幾年里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教材發展仍欠完善。當下文創產業教材體系性不足,且過度依賴“西方理論+中國案例”的模式,欠缺原創性。“精品教材的誕生取決于高水平的師資,要有高水平的編寫隊伍和編寫經驗。如果沒有充分的教學經驗,高質量的教材是寫不出來的。” 邵明華表示。
作為文創產業的業界人士,上海工藝美術廠董事長孫佩在論壇的最后做了《創意無極限、創造經典》主旨演講。他指出,在各類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文化產品出現了以創新和精工良制為主導的設計趨勢。面對AI在內的十二項“顛覆性技術”,設計師們應主動將其與設計融合,正如其所言:“設計是面向未來的。”在推動文化產品落地的商業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商業模式+藝術+科技(AI)=最佳商業模式”的“商業模式等式”,即以藝術賦予產品獨特性,以科技作為核心,創造出來的產品才是獨一無二、無法輕易復制的。
原標題:《國內首套文化創意學專業系列教材在上海發布》
欄目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上海交大供圖
來源:作者:實習生 朱其樂 新民晚報 易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