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偉 通訊員 蕭蕭
七月盛夏,驕陽似火,正是早稻收獲的黃金季節。放眼廣東省新會區廣袤的田野,一片片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稻香,與青山、村莊、道路相映成景,構成了一幅豐收在望的鄉村田園景象。
當前正值夏收關鍵期,新會區12.76萬畝早造水稻陸續成熟,農戶搶抓晴好天氣推進收割,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在新會區崖門鎮同成水稻專業合作社的一處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收割機穿梭作業,割稻、脫粒、清洗、碎稈等工序一氣呵成,十余分鐘即可完成一畝稻田的收割任務。當前天氣多變,合作社采取“邊收邊種”模式,收割完成后立即翻耕整地、開展晚稻播種,濕谷將直接送往烘干廠處理,確保顆粒歸倉。“今年種植了莉香占、南晶香占等優質品種,1200畝稻田平均畝產濕谷達1020斤,較去年每畝增產20至30斤。”合作社負責人李國良說。
在新會區司前鎮優質稻種植專業村興篁村,收割機正靈活穿梭于稻壟之間,隨著履帶緩緩行進,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腹中”,脫粒、秸稈粉碎還田一氣呵成。飽滿緊實的稻粒泛著金燦燦的光澤,訴說著豐收的喜悅,不一會兒,黃燦燦的稻谷被卸載到貨車上,運往烘干場進行烘干收儲。種糧大戶譚偉堂欣喜地表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水稻產量創新高。”據了解,他們今年主要種植萬香占1號和南晶香占兩個品種,于6月25日已收割第一批水稻70畝后,經實地測產,平均畝產達到1100斤濕谷,比往年每畝增產約100斤。目前,當地農戶正進入全面收割階段,同時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翻田、進水等晚造搶種準備工作,為晚稻種植爭分奪秒搶出農時,按照當前進度,預計整個早造收割工作將于7月中旬全部完成。
今年,新會區早稻預計總產量4.56萬噸。當前,全區各地正落實區農業農村部門印發的《新會區2025年雙夏種植業工作要點》,夯實全年糧食豐產豐收基礎。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戶高效、安全、有序地開展夏收夏種工作,早布置、落實晚稻和冬種的栽培模式、品種與栽植期;全區力爭于7月中旬前完成晚稻播種,培育健壯秧苗,在秧苗“三葉一心”期,按每畝1.8—2萬穴的標準合理密植,足齡足苗合理密植。另一方面,強化良種應用,注重良種增產、增收、增效的基礎作用,著力“淘汰退化、混雜劣質品種”,因地制宜推廣南晶香占、萬占香絲苗1號及省、市主推的優質、豐產、適栽、適銷水稻良種,為糧食產能提升提供品種支撐。下一步,新會區將持續做好稻谷烘干、倉儲及銷售服務,同時加快推進晚稻播種育秧工作,以全鏈條服務護航糧食生產安全,奮力書寫鄉村振興豐收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