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免疫聯合化療方案在 肝內膽管癌(ICC) 中取得了顯著療效,仍面臨 治療響應不一、獲益提升靶點不明的難題 。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王學浩、李相成與夏永祥共同通訊在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 發表題為Radiogenomic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redicts immunochemotherapy response and identifies therapeutic target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ICC影像基因組學標志物,用于無創預測 疾病預后和 免疫化療響應并提供治療新靶點。
本研究通過 多組學分析 ,提出了基于ICC免疫微環境異質性的關鍵生物標志物,用于預測患者預后及治療獲益。通過機器學習構建影像組學特征到生物標志物之間的空間映射模型,從分子病理、預后判斷、治療響應等多個維度開展 論證,并 針對影像基因組學標志物的核心部件開展細胞功能學與動物實驗 。 綜上,該研究通過“多組學解析—影像表型識別—新靶點機制探索”的一體化框架 為ICC 無創評估和 精準治療提供 新模式與 新策略 。
肝內膽管癌(ICC)是第二大常見 的原發性肝癌 , 近年來 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 逐步 上升。 目前,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ICC的最佳方法,但約60%~70%的患者在診斷時就表現為不可切除或轉移性疾病。盡管免疫聯合化療是晚期ICC一線治療新標準,如何篩選該方案的獲益優勢人群以及對治療不應答患者的方案進行優化,是目前臨床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bulk RNA-seq分析構建了一個3基因(PLAUR、CD40LG、FGFR4)標簽,與疾病預后、免疫化療響應密切相關。單細RNA-seq分析發現:PLAUR、CD40LG和FGFR4分別在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和惡性細胞中富集。進一步細分亞群后發現:PLAUR富集的單核-巨噬細胞呈免疫抑制的M2樣表型;CD40LG富集于增強抗腫瘤免疫的CD4 + 記憶T細胞;FGFR4與PLAUR在惡性細胞亞群中表達呈現出互斥模式。GeoMx DSP空間組學分析揭示了3基因標簽與免疫細胞的交互作用集中于腫瘤上皮區域內。 基于腫瘤增強CT圖像,從每個空間子區域提取影像組學特征,將高度穩定的特征納入機器學習分析的流水線,構建 影像 表型 到 基因特征 之間的映射模型 。 所構建的影像基因組學標志物在多個獨立隊列中均展現出良好的預測效能與應用價值。鑒于 編碼uPAR的PLAUR基因是 標志物 構成中唯一的危險因子 ,本研究進一步通過細胞功能學實驗與人源化小鼠模型證明: 靶向uPAR聯合PD-1抗體可誘導協同抑制細胞增殖和巨噬細胞浸潤,并增加腫瘤內CD8 + T細胞浸潤。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ICC多組學分析鑒定出一種具有區域特異性的 生物標志物 ,可用于預測預后并篩選免疫化療獲益的優勢人群,且該 生物標志物 可通過影像組學聯合機器學習方法實現無創精準預測。 本研究建立的影像基因組學模型所展現出的臨床轉化潛能已在多尺度多模態的獨立數據集中得到驗證,使其能夠成為推動ICC精準診療實踐的強有力工具。
南京醫科大學 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季顧惟為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許正剛、劉碩琛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王學浩 教授 、李相成 教授 與夏永祥 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50/cmh.2024.0895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學術合作組織
(*排名不分先后)
戰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轉載須知
【非原創文章】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作者擁有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