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劇烈變動的時代,汽車行業的“動蕩”幾乎成為常態。市場競爭從油電之爭迅速演變為智能化和生態化的全方位對抗,價格戰、產能戰、軟件戰不斷上演,新舊勢力交鋒愈發激烈。
處于這種混沌與不確定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開始成為一個企業穿越周期最可靠的力量。
如果說以往的汽車競爭主要圍繞技術參數、性能配置與價格展開,那么如今,真正優秀的車企已經開始在更深層次上展開博弈。品牌認同、文化價值與社會責任,正成為贏得未來的核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日2025“BMW 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 第二期的啟動,給行業提供了一個重要觀察窗口。提及寶馬的“BMW中國文化之旅”,汽車行業或許并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跨越近20年的長期項目,它從未因市場波動而停歇,反而隨著品牌的本土化深化而持續演進。
而寶馬的初衷,就是對中國非遺文化、傳統手工藝與本土生活方式的探索與支持;在更深層次,其承載的便是寶馬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深度理解與價值共鳴。對此,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李慧敏指出,企業參與本土文化保護不僅是社會責任的履行,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建立。它幫助品牌在目標市場中形成價值共鳴,增強品牌的情感黏性。
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之間,寶馬構建起一種別具一格的品牌敘事方式。通過持續深入地參與非遺保護、鄉村振興等項目,贏得了用戶的尊重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寶馬用中國文化之旅這條長期路線向市場印證:品牌不僅僅是賣點,更是一種信仰系統。尤其在競爭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品牌如果沒有精神支柱,就只能成為堆砌技術和配置的“空殼”。
如果說寶馬的文化建設體現了品牌的“高度”,那么近期在陽澄湖所看到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安全展,則讓我們重新理解了來自汽車品牌的“厚度”。
“陽澄湖汽車安全主題月”主題展覽以“真實出行環境”為舞臺,將“安全”這個汽車行業最基本、但常被營銷淹沒的關鍵詞重新推到公眾視野。
安全不止于產品。我們在安全展中也看到一大批汽車企業通過積極參與安全教育、公益援助、應急響應等多維度行動,在傳遞社會價值的同時,持續地雕琢自身的品牌形象。
比如“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項目是BMW 2005年發起的針對中國兒童交通安全社會問題的專長性企業社會任項目,旨在提高兒童及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BMW在努力提高產品的主動和被動安全性的同時,亦倡導安全的駕駛行為,專注于建立和維護一個安全的交通環境。
奔馳十余年圍繞“安全童行”項目打造公益計劃,在梅賽德斯-奔馳星愿基金的支持下,以專業化內容體系為依托,覆蓋數百所學校、數十萬兒童及家庭,真正將“安全”這一核心品牌基因,轉化為公眾日常生活中可感知、可實踐的認知行為。
實現“交通事故零傷亡”是豐田對汽車安全技術始終如一的極致追求。豐田自2005年開始至今,已持續20年在中國積極開展交通安全公益事業,重點圍繞車輛安全技術研發和交通專政育普及兩大領域,構建全方位的道路安全保障體系。
秉承”為了所有人的安全”企業安全理念,廣汽本田以“2050年交通事故零死亡"為安全愿景,聚焦安全技術與安全教育,致力打造零事故和諧交通社會。為此,企業制定了“安全出行計劃”,通過面向承認的安全中國行和面向兒童的夢想童行項目,護航出行安全,已累計向27萬人次開展道路安全普及。
2025年,沃爾沃在大慶正式啟動“小紅馬2030計劃”,該安全教育公益行動不僅標志著沃爾沃在兒童安全教育領域的又一次突破,更以“五年覆蓋千萬人”的宏大目標,將企業社會責任轉化為守護下一代生命安全的長期行動。
作為首個推動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普及的中國汽車品牌,領克汽車以“全域安全+”為理念,將安全的觸角從內延伸至社會公共空間。面對我國每年高達50萬例心源性猝死的現狀,領克希望通過普及AED與急救知識,為黃金鐘搶救爭取更多可能。
這類舉措不僅增強了品牌的親和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企業“可信賴”的品牌標簽。車企在行動上不斷創新,將“遠離銷售”的行為,用行動賦予品牌以社會深度。
當前市場極度內卷,許多車企將精力投入“價格大戰”,而忽視了用戶認知中更為本質的問題:這輛車是否安全?這個品牌是否值得信賴?這家企業是否有擔當?要知道,從百余年前的品牌起源到今天的群雄競技,縱橫交錯間,汽車品牌代表的從來不是一款熱銷車,它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文化的歷久彌新。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開始關注品牌背后的價值觀、文化調性與社會角色。此時,那些愿意走出展廳、深入社區、貼近公眾的車企,也在重新定義“汽車品牌”的社會功能。
正如中國品牌研究院副院長劉明侃所說,當技術和產品進入同質化階段,品牌將成為消費者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尤其在下行市場中,用戶會更傾向于信任那些有文化厚度與社會責任感的品牌。
基于這樣的概念,就能理解品牌認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底蘊是在方方面面經年累月的深厚積淀。有傳承,有文化才能賦予汽車品牌真正的靈魂,而這恰恰是吸引汽車用戶的重要魅力。更廣義地說,企業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文化傳承、安全教育,可以打造出一個超越產品的“信任共同體”。其可能短期內不會轉化為銷量,但會在用戶心中種下“品牌可信”的種子,在關鍵決策時刻發芽。
必須明確的是,市場越是混沌,企業越要清晰;未來越是不確定,品牌越要有方向感。在紛繁的技術敘事和激烈的市場戰中,真正能支撐企業長期發展的,是品牌與社會之間建立的持續信任,是品牌在用戶心中構建的心理護城河。
從寶馬的文化之旅,到陽澄湖服務區的安全展,我們看到那些在文化、公益、安全領域持續投入的車企,并非“做了份外事”,而是在為品牌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資產。在這個技術再先進、市場再龐大也無法避免人心波動的時代,品牌,還是企業最真實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