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出爐,亮眼表現超出市場預期。但這份「好成績」卻讓不少人犯了愁:這會不會壓低未來增量政策的推出節奏?甚至讓政策預期落空,市場再無機會?
其實,若細看數據、拆解結構,就會發現靚麗背后,經濟的固有問題不僅沒緩解,反而在惡化。未來一年,宏觀經濟總需求甚至可能面臨斷崖式下降的風險。
單看上半年整體數據,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把6月單獨拎出來,或結合經濟結構性問題與未來風險,就能發現端倪:固有問題在6月非但沒改善,反而更嚴重了。
這種表面光鮮的反差,恰恰是理解當前經濟狀態的關鍵,不能被整體數據遮望眼,更要關注細節中的風險信號。
當前經濟的「老毛病」,其實早已是共識,宏觀經濟的兩大結構性難題,一是外需強、內需弱,二是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這兩大問題,正是未來風險的核心來源。
一
外需強撐門面,內需后勁不足
6月出口仍有韌性,工業增加值6.8%的超預期增長中,出口貢獻了40%;過去四個季度,凈出口對GDP增長的平均貢獻接近40%,是除疫情擾動外的10年最高。
但這種強暗藏隱憂。過去一年的出口增長,很大程度是搶出口的結果。而全球貿易環境正在發生大規模變化,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出口大概率面臨下滑,外需的「支撐力」可能快速減弱。
內需的「弱」體現在投資和消費兩方面:
投資增速低迷,房地產成關鍵變量
上半年投資累計增速僅2.8%,遠低于GDP增速;6月單月甚至出現負增長。
細分來看,房地產投資持續下行,制造業投資受出口預期拖累難回升,基建投資增速也在下滑。未來內需的投資端,幾乎要看房地產投資能否企穩,其他領域發力空間有限。
消費政策刺激依賴度高,后勁存疑
上半年消費增速尚可(5月6.8%,6月4%+),但背后離不開政策刺激——國補、以舊換新對規模以上消費的貢獻超50%,對整體消費的貢獻達20%+。然而,這類政策具有臨時性,邊際效應正在遞減(6月數據已顯端倪)。
若下半年至明年無新政策接檔,消費很可能「打回原形」。更值得警惕的是,占社零10%左右的餐飲收入,6月增速從5月的5.9%驟降至0.9%(近10年除疫情外的低位),內需的「自發性復蘇」動力明顯不足。
二
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矛盾持續惡化
價格是反映供需關系的「晴雨表」。二季度GDP平減指數降至-1.3%,較一季度(-0.8%)進一步擴大,意味著整體價格水平仍在下行。
即便CPI看似微升(0.1%)、核心CPI穩定(0.6%-0.7%),但GDP平減指數揭示的真相更殘酷:扣除價格因素后,二季度名義GDP增速不到4%。這說明,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不僅沒緩解,反而在加劇。
綜合來看,外需依賴度達10年峰值,而出口「搶跑」難持續,下半年至明年外需下降幾乎不可避免;內需中,投資乏力、消費依賴臨時政策,后續增長動力堪憂。再疊加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惡化——未來一年,宏觀經濟總需求確實存在斷崖式下降的風險,且風險不小。
雖然當前市場因「數據亮眼」壓低了政策預期,但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惡化,終將推動增量政策出臺。隨著風險在數據中逐步顯現,政策加碼的預期會越來越強。
對于證券市場而言,不必過度悲觀——在政策預期的支撐下,市場仍有機會。畢竟,我們或許還將在「預期」中,迎來更多調整與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