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一無所有,唯見白夜。
亨利·沃斯利
在現代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拆分成無數個計劃、目標,仿佛你只有完成它們,生活才是有“意義”的。
但是,在日復一日的循環里,可能你會有無數個時刻想停下來問自己:難道這就是人生的全部嗎?我是不是該去追求更大的壯舉?
或許也正因為此,曠野成了都市打工人的完美歸宿。跳出舒適圈、在戶外吃苦的過程里,他們試圖找到精神的自由。
55歲的亨利·沃斯利也是其中的一員,在「未讀·自然寫作」的新書《白夜孤旅》中,我們將和他一同踏上最危險的旅程:以單人無后援的方式,徒步穿越南極大陸。
[美] 大衛·格雷恩|著
宋明蔚|譯
未讀·自然寫作|出品
01
在南極,
我看見了自己赤裸的靈魂
“茫茫白雪之中,他看起來就像個斑點。四面八方的冰雪綿延至天際:白色的冰、藍色的冰,冰舌,還有冰楔。放眼望去,沒有一個活物。連只海豹都看不見,更別提什么鳥了。這里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只有他自己。”
即使我們沒有去過南極,也一定在電視、社交媒體上見識過這片純潔的世界,也知道這可能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
然而挑戰越是艱難,就越是吸引著無數冒險家的目光。
亨利·沃斯利被《戶外》雜志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極地探險家。
他曾和同伴在泰坦冰穹遭遇極惡劣的天氣,忍受著零下60攝氏度的低溫,讓吸入的空氣都在肺部灼燒;他們也曾在體重快速下降后,步履蹣跚地在南極點開懷。
沃斯利和同伴在南極點
雖然已經兩次抵達南極點,但這都沒有讓亨利·沃斯利停下腳步。
因為在安穩的日常生活里,他的內心總有一些東西在隱隱跳動。
正如文學巨擘托馬斯·品欽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南極”,人們會借此找到答案。
終于,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獨自一人完成整個南極大陸的穿越。
在此之前,從沒有人想象過這樣的壯舉。他面對的不僅是這顆星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不僅是夾雜著冰粒的刺骨寒風、驟然來襲的暴風雪、冰層上溝壑縱橫的裂縫,更是人類的終極意志。
磕掉一顆牙的亨利·沃斯利
2015年11月13日,55歲的他告別家人,踏上征程。
他將獨自前行1500多公里——沒有同伴,沒有提前在某地存好的食物,沒有任何助力。
整個世界只剩下綿延至天際的冰雪和南極夏季的無盡白夜。
沃斯利慶祝自己又穿越了一個緯度
然而,2016年1月22日,歷經71天艱苦跋涉,在距離終點不到50公里時,沃斯利倒下了。
他終于按下了按鈕,呼叫了世界上最昂貴的救援——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02
如匕首般鋒利,
《紐約客》超長特稿引發轟動
沃斯利的故事,起初被刊登在《紐約客》上。
2018年,大衛·格雷恩這篇不足五萬字的特稿發表后,立即引發轟動。歐美主流媒體爭相推薦,隨即售出Apple TV影視版權,由“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并兼任執行制作人。
《白夜孤旅》劇集的豆瓣頁面
熟悉大衛·格雷恩的讀者都知道,這已經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售出影視版權,《花月殺手》《賭注》《迷失Z城》等作品已經或即將被搬上大銀幕。而售出非虛構作品的影視版權,無疑是對作者寫作能力的無限認可。
電影《花月殺手》《迷失Z城》海報
大衛·格雷恩曾先后擔任《國會山報》執行主編、《新共和》高級編輯,2003年起在《紐約客》擔任專欄作家,早年的新聞素養讓他擁有犀利的選材標準及精準獨到的表述,在國內外擁有眾多忠實讀者。
《白夜孤旅》全書只有不到五萬字,與探險的艱辛程度相比,字數聽起來有些微不足道。
但大衛·格雷恩最擅長的就是用精煉文風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新聞特稿式的寫作無一句贅述,短小精悍,后勁十足。
中文版特別邀請《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翻譯。他曾在讀完本書后策劃了《戶外探險》雜志的南極特刊,也出于興趣完整翻譯了整部作品。在譯后記中,他提到一個理想主義者無法挽回的終局,以及反英雄的敘事。
表面上看,《白夜孤旅》是一本超硬核的山系紀實,是將自己拋于荒野,獨自一人面對廣袤冰原的故事。
但如果真的讀完文本,會突然發現那種錯綜復雜的情緒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震撼。
這或許也是這本小書引發轟動的原因。
我們總會不自覺地追問這一切是為了什么。當英雄瓦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亨利·沃斯利有沒有后悔?
03
是理想主義者,
也是每個試圖反抗單調的人
經典作品中總是不乏理想主義者的故事。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寫下的金句依然回響。“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在讀《白夜孤旅》時,或許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本以為自己再也不會去南極的亨利·沃斯利,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內心的召喚:
“為了什么?是為了偉大的地理發現,還是重要的科學成果?都不是……為了反抗我們單調的日常生活。為了那閃耀平川上的景色,高聳的山峰直刺寒冷的藍天,廣袤的冰原覆蓋著陸地,其范圍之遼闊,超出人們的想象……生存的信念終將擊潰頑抗的死神疆域。”
這片未知的世界帶給他的,不只是成為“歷史第一人”的榮耀,更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
他選擇反抗,伴隨他的是每一塊疼痛的肌肉、每一次艱難的呼吸,只因面前是一片“無盡的遠方”。
也因此,他會選擇堅持到最后一刻。
或許我們沒辦法像亨利·沃斯利一樣踏上無盡孤旅,但至少能夠通過文字,感受熾熱的勇氣與生命力。
終此一生,總要做些什么,哪怕明知結局是一次失敗。
但在曠野上、在掙脫“意義”的束縛之后,我們將得以呼吸此生難得的自由。
-本期話題-
分享一次你印象最深刻的戶外旅行吧!
留言區分享~
撰文|張哈哈
編輯|泰若克塔
封面|《朝圣之路》
點擊在看,給精神松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