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深入渝東南鄉村,攜3臺迭代升級的自主研發農機設備,開展了為期三天的科技助農實踐活動。團隊秉持“把實驗室搬到田間,讓技術扎根土地”的理念,通過沉浸式演示、手把手教學與定制化方案輸出,為當地農業生產注入科技動能,用青春力量激活鄉村振興新活力。
(圖為隊員調試機器設備 周江供圖)
清晨的稻田邊,實踐團成員熟練組裝調試農機,隨著引擎啟動,履帶式耕作機在丘陵坡地靈活穿梭,不到20分鐘便完成了往日人工半天才能耕完的1畝水田。這臺針對山地設計的農機,憑借可調式犁頭角度與防滑履帶,精準解決了當地“坡地難耕、深淺不均”的老問題。陽光灑在轉動的犁頭上,翻起的泥土均勻散落,圍觀的村民們駐足凝視,目光中滿是新奇與認可。
(村民觀看機器演示 陳永豪供圖)
為讓村民真正“用得好、護得牢”,實踐團不僅發放了圖文并茂的《簡易農機維護手冊》,還在村委會大院搭起臨時“技術課堂”。手冊除常規故障排查內容外,特別增設“丘陵地形常見故障應急處理”章節,搭配手繪工具使用示意圖,直觀易懂;課堂上,成員們用帶來的廢舊零件演示拆解流程,從火花塞更換到履帶松緊調節,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看顏色辨故障”“按刻度調松緊”等通俗操作指南,即便對機械不甚熟悉的村民也能快速理解。
(村民觀察機器內部運作 彭俊博供圖)
結合當地以水稻、玉米為主的種植結構,實踐團進一步細化農機應用場景:針對水稻育秧環節,現場演示加裝播種器附件后的操作效果,使育苗效率提升近3倍;針對玉米地除草需求,詳解農機與本地常用除草劑的適配參數,避免藥害風險。團隊還走訪了10余戶種糧大戶,逐一記錄其對農機功能的個性化需求——如“增加夜間作業照明”“縮小轉彎半徑”等,并將這些建議納入后續研發改進清單,計劃在下一批次機型中實現功能優化。
(圖為機器在示范田運作 易貞寧供圖)
活動最后,實踐團還與當地農技站達成合作,將農機操作要點、維護技巧制作成短視頻,上傳至村集體的微信視頻號,方便村民隨時回看學習。此次實踐不僅讓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田間,更通過“演示—教學—反饋—優化”的閉環,讓青春智慧與鄉村需求精準對接,為山地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圖為團隊與村民合影 胡洋舟供圖)
供稿人:王欣怡 唐梵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