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旺是我國固有領土,是藏南地區的一個戰略重鎮,但1962年卻被印度趁機侵占至今,達旺距離中印實控線近在咫尺,被印度視為與中國邊境東段博弈的關鍵支點之一,那么,達旺究竟有何戰略價值?如今現狀又如何呢?
達旺的戰略價值
達旺地區位于不丹以東、偽麥克馬洪線與喜馬拉雅山脊線之間,在達旺地區真正的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實際上是西山口一線,印度稱其為色拉。達旺面積近2200平方公里,屬于藏南門隅地區的一部分,狹義上這一地區指的是達旺寺周邊,屬于一個小市鎮,這里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達3500米,達旺曲與娘江曲在此交匯形成了自然條件優越的沖積平原,其中心達旺鎮面積僅5平方公里,達旺曲從城中南面流淌而過。這種地理條件,也為達旺的農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因此這里也是藏南開發較早的富饒地區。
達旺自古便是我國固有領土,這里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誕生地,因此宗教地位非常高,被視為是藏傳佛教圣地和門巴族文化核心。清朝時期,西藏地方在門隅地區設立政教統治機構-達旺細哲,清朝駐藏大臣還會定期對達旺進行巡視,進行駐軍和征收賦稅等活動。
但因英國殖民時期沿喜馬拉雅山脊劃下的麥克馬洪線,導致位于這條偽界線以西的達旺,也被非法劃入了英屬印度,印度獨立后,繼續依托所謂麥克馬洪線對藏南提出主權。并在1951年逐漸侵占達旺,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國曾成功收復藏南,但單方面后撤時,印度找準時機返回藏南,并在此非法設為“阿魯納恰爾邦”,進行所謂行政管轄,達旺也被印度劃分出達旺城,成為其偽邦達旺區首府。但我國對藏南也進行了合法且詳細的區劃調整,將這部分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在了西藏的山南和林芝境內,達旺則是山南錯那市下轄地區。
達旺戰略價值巨大,該地區處于青藏高原進入阿薩姆平原的咽喉之處,是西藏腹地拉薩,南下進入印度東北部的最便捷通道,同時因處于西藏錯那、藏南地區、印度阿薩姆邦以及不丹之間,形成了地理上的關鍵鎖鑰,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加上這里地勢相對平坦,沿河谷可構建“低地通道”,成為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有效戰略走廊,可對印度本土形成直接戰略威懾,我國甚至可以以此為支點與亞東縣形成聯動,對西里古里走廊形成鉗制態勢。因此,自1962年之后這里便成為了中印博弈的焦點,并在這里進行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移民政策,那么,如今達旺怎么樣了呢?
達旺現狀
達旺自古便是門巴族主要聚居地,另還有珞巴族、康巴族等信仰藏傳佛教的部族,但印度多年來的移民也使得這里居住著信仰印度教的諾特族等人口,其目的便是為了通過文化和宗教滲透,改變當地人口結構,加強對達旺,包括侵占大部分藏南領土的控制,不過,這里門巴族仍占大部分人口。
在基礎建設和戰略部署上,達旺作為印度在中印邊境東段的重要前沿陣地,在此進行了大量兵力和裝備部署,但由于這里地形崎嶇,印度北上抵達達旺十分艱難,尤其是冬季面臨著補給線中斷的嚴峻挑戰,因此該國在色拉山口建設了一條色拉隧道,將達旺與阿薩姆邦提斯浦爾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至1小時,以便于能夠全天候向邊境投送兵力和物資。
另外,印度還計劃撥款4000億盧比,折合人民幣也就是342.8億,建設升級全長1637公里橫向貫通藏南的高速公路,試圖強化對該地區的控制。
但在中印邊境,我國也早已建立了遠比印度更加完善的立體化防御體系,比如通過建設墨脫公路,強化了我國在喜馬拉雅山以南的行動效率,通過加速推進川藏鐵路建設,與林芝、日喀則機場形成陸空聯動,可大幅提升投送能力,另外,我國近年來還在不斷公開公布藏南標準地名,其中達旺地區就公布了13個地名,并且保留了德讓宗、勒布溝門等傳統藏語地名,為日后的邊境談判提供重要法理依據。
未來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和推進,達旺包括整個藏南都將回歸歷史與法理的正確軌道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