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的主體建設。
這項總投資高達1.2萬億元的超級水電工程,不僅規模空前,還被視為我國新一輪綠色能源革命的重要標志。
然而,就在工程開工儀式塵埃未定之時,印度方面卻率先發聲,將這項民用基礎設施稱作“懸在頭頂的定時炸彈”。
面對這種敏感反應,中國四個字回應,打消所有鄰國疑慮。
水電大工程
雅魯藏布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其下游區域具備得天獨厚的發電優勢。
特別是在“雅江大拐彎”地段,50公里直線距離內高差超過2000米,這種落差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
此次動工的水電站群,將通過引水式開發方式修建5座梯級電站,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8000萬千瓦,年發電量接近4000億千瓦時。
這不僅相當于三個三峽電站的總和,而且使用的是100%清潔能源,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點之一。
工程采用非傳統蓄水大壩的方式,并不會將河道整體阻斷,而是通過開鑿地下隧道進行引水發電。
這一設計既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干擾,又提升了工程本身的穩定性和防洪能力。
同時,電力將通過特高壓輸電網絡,向西南、華南及東部沿海核心城市群輸送,有效緩解用電高峰期壓力,真正實現“藏電入粵”“清電入滬”。
然而,這項充滿技術創新與環境友好理念的國家級工程,卻在印度國內引發了強烈的地緣焦慮。
率先站出來的是“偽阿魯納恰爾邦”的地方首長,他聲稱一旦中國上游控制水流,印度東北部將面臨洪災甚至“被劈兩半”的災難性后果。
這種帶有煽動性的表態迅速被印媒放大,并演化為“生態威脅”“戰略挑釁”的指控,試圖在國際輿論中占據道義高地。
但究其實質,印度的這番指責并不基于工程技術本身,而更多是一種心理投射。
長期以來,印度習慣于將上游優勢轉化為外交武器,尤其在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中,其“水戰”策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近幾年,印度不僅中斷水情數據通報,還在關鍵時節突然泄洪,造成巴方大面積農業損失;甚至高調退出了《印度河水條約》,公然表示不再向巴方讓出“一滴水”。
這類操作讓印度自己都清楚水資源在地緣博弈中的敏感性,因此當中國啟動上游開發計劃時,印度的第一反應不是探討合作,而是擔憂他人是否也會用相似手段回擊自己。
中方4字回應
然而,中國并不認同“以水為器”的邏輯。
自2002年起,我國就與印度簽署了水文數據共享協議,多年來始終保持信息透明和數據穩定提供,即便在邊境局勢緊張之際,也未曾中斷。
這份克制和責任,是中國一貫主張的合作精神的體現。
中國明確表示,該工程的主要目標是滿足國內綠色能源轉型的戰略需要,而“外送消納”正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即通過國家級輸電網絡,將清潔電力穩定輸往經濟高地,并非“斷水威脅”的工具。
而從國際經驗來看,多國共享河流并非罕見。例如歐洲的多瑙河、萊茵河,穿越數十個國家,相關各方通過建立跨國河流管理機制,實現了區域內的穩定供水與生態平衡。
對印度而言,如果能跳出“資源對抗”的舊思維,轉而推動中印孟三邊的水資源合作協議,不僅可共同開發洪澇調控機制,甚至還能在未來共享“藏電”,緩解其自身電力短缺與污染問題。
事實上,中國此次建設的不僅僅是一座水電站,更是一套全面開發西藏的系統性國家戰略。通過工程建設帶動公路、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升級,未來西藏將有望成為中國的“高原數據中心”“清潔能源核心區”。
如網友戲言,未來不妨將高算力工業、芯片代工廠遷至林芝,用“雪域綠電”賦能中國科技產業鏈,這也并非毫無可能。
而對于印度來說,這次選擇并非只有“抗議”與“封鎖”兩條死路。
如果它能換一種姿態,將雅魯藏布電站視為一次戰略合作窗口,不僅可參與調水協議,甚至可能在未來通過并網獲益,進而減少對傳統能源依賴。
特別是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印若能在生態安全領域達成基礎互信,不僅可緩和邊境摩擦,也有助于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爭取更大主動。
四字回應,重在態度。真正的“定時炸彈”,不是在雅魯藏布江上游,而是在印度心中。它害怕的不是工程本身,而是錯過了通向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愿意摒棄舊思維,跨出合作一步,誰又能說,這不是中印關系走向成熟的一個新起點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