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底,正當拿破侖率法軍遠征埃及時,英國與俄國、奧地利、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組成了第二次反法聯盟。他們不僅打算把法國人趕出北意大利,而且要推翻法國的共和制度并恢復波旁王朝。
1799年3月開始,俄國元帥蘇沃洛夫率領俄奧聯軍對法作戰。從當年的4月到8月,俄奧聯軍先后打敗了由莫羅、麥克唐納和茹貝爾指揮的法國軍隊。法國在意大利的權益幾乎喪失殆盡,并面臨外敵入侵的危險。
法國當時的督政府根本無力領導反抗外敵的戰爭和鎮壓國內的叛亂。整個法國社會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們開始感到,為對付來自國內外的威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一位真正的“佩劍人”。
拿破侖1796年進入北意大利示意圖
法國人民大聲疾呼,要求波拿巴將軍回來拯救祖國。于是,1799年8月23日,拿破侖挑選了500名精兵,分乘四艘艦船,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秘密啟程,悄悄返回法國。
1799年11月9日(共和歷霧月18日),拿破侖發動政變,接管了政權并擔任"第一執政"。第二天,拿破侖便發布命令,一是任命貝爾蒂埃為陸軍部長,二是把馬塞納從瑞士調去指揮意大利軍團,三是將萊茵和多瑙河兩個軍團合并為一個新的萊茵軍團交由莫羅指揮。
為了準備發動對奧地利的反擊,1800年2月,法國開始組建新的“預備軍團”。拿破侖計劃由駐熱納亞的意大利軍團吸引皮埃蒙特境內奧軍的注意力,而他本人則率 “預備軍團”經瑞士翻過阿爾卑斯山,直取奧軍的后方。與此同時,萊茵軍團也將通過黑森林南下,經瑞士東部各州,切斷敵軍與奧地利本土的后方交通線。
擔任第一執政的拿破侖
至4月,法軍“預備軍團”已在第戎集結了32000人。并偵察了行軍路線,決定通過大圣伯納德山口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北意大利。
4月5日,梅拉斯以60000兵力率先向馬塞納的意大利軍團發動進攻,并將法軍切斷為兩部分。法軍右翼(17000人)由蘇爾特指揮,已被逐回熱那亞防線以內;其左翼(11000人)由絮歇指揮,被壓向了西邊的尼斯。五月初,奧軍攻占了尼斯。而梅拉斯在皮埃蒙特仍握有35000人的預備兵力。
5月9日,拿破侖到達瑞士日內瓦前線。5月20日,法軍“預備軍團”通過了大圣伯納德山口。由于巴爾德堡奧軍的反抗,讓法軍“預備軍團”的大部隊和炮兵部隊耽誤了整整兩周時間。
拿破侖翻越大圣伯納德山口
而法軍的先鋒騎兵部隊,則于5月25日到達了都靈東北15英里的齊瓦索。由于偵察到奧軍已在都靈集結了兵力,所以決定繼續向東推進,而讓“預備軍團”大部隊來對付梅拉斯。26日,繆拉進占皮亞琴察,切斷了奧軍的退路。
奧軍統帥梅拉斯得知這一消息時十分驚恐,于是,留下18000人與絮歇對峙,親率主力北上支援都靈。
但是,6月1日攻陷爾巴爾德堡后的法軍主力部隊,對都靈的奧軍置之不理,而是向東進攻米蘭。此時,米蘭基本是不設防的城市,奧軍所有的補給和醫院都在米蘭。6月2日,拿破侖率領“預備軍團”近40000人進入米蘭城。
而在熱納亞的馬塞納所率意大利軍團的兵力則因存糧全部吃完,最終在6月4日被迫投降。熱那亞被奧軍攻陷后,局勢已經明朗,拿破侖決定向西與奧軍主力正面決戰。
法軍翻越阿爾卑斯山
馬倫哥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莊,位于亞歷山大里亞東南大約五公里的地方。從亞歷山大里亞通向皮亞琴察的大道,從這個村莊穿過。它緊靠著一條名叫豐塔農訥的小河。這一帶地形比較復雜,村莊、農舍和葡萄園星羅棋布。
會戰前夕的13日下午,法軍左翼先頭部隊加爾達師,在馬倫哥附近與奧軍遭遇,經過八個小時的激戰,奧軍支持不住,向亞歷山大里亞退卻。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敵情不明,法軍停止了前進。
當天晚上,拉納軍和維克托軍的部隊在馬倫哥及其以北地區停留過夜。天黑以前,拿破侖趕到馬倫哥。因為沒有弄清梅拉斯的真實意圖,拿破侖一直擔心奧軍會向兵力分散的法軍突然發動進攻。于是,他命令加爾達立即查明馬侖哥西面的博爾米達河上的橋梁情況。
在北意大利的拿破侖
很不幸,加爾達帶來了一個錯誤的消息,說河上只有一座橋梁,而且已被奧軍徹底破壞了。拿破侖輕信了這個情報,認為梅拉斯已經徹底放棄向東突圍的企圖,準備向熱那亞方向撤退。于是,他在當天晚上離開了馬倫哥,返回到他的司令部。
這天夜里,整個馬倫哥平原死一般地寂靜,誰也不曾料到,第二天要在這個地方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會戰。法奧雙方都不知道自己對手的虛實。實際的情況是,雙方兵力大體相當,奧軍稍占優勢。
法軍共有五個步兵師和四個騎兵旅,總兵力大約二萬六千人左右。這不包括約五千人的包德步兵師,十三日中午,德賽奉命率領該師前往托爾托納南面的西拉法里,去堵塞梅拉斯南逃的退路。
戰場上的法軍士兵
法軍成兩線配置:第一線是拉納軍和維克托軍,準備擔任主要攻擊任務;第二線是拉波普師和莫尼爾師,充當預備隊。
馬倫哥戰場13日夜間的寂靜,使得拿破侖產生一個錯覺,以為梅拉斯已經溜之大吉了。于是,他在十四日一早又下達命令,讓擔任預備隊的拉波普師渡過波河,向瓦倫察方向搜索,以阻止奧軍北竄;同時,又派人通知德賽,今他繼續向西推進,查明奧軍去向。
實際上,梅拉斯的部隊完全集中在亞歷山大里亞要塞,總兵力約為三萬余人。盡管奧軍在6月9日的戰斗中曾被擊敗,13日下午又遭到了挫折,但是,整個奧軍仍然擁有相當強大的實力。
而且,梅拉斯并不打算向熱那亞方向退卻。同拿破侖的判斷相反,梅拉斯計劃集中全部兵力來做孤注一擲的決斗,往東向斯特拉德拉方向突進,力求北渡波河再奔向曼圖亞要塞。就這樣,一場大戰突然爆發了,這叫拿破侖真有點措手不及。
馬倫哥會戰開始時的態勢圖
1800年6月14日上午9時,駐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奧軍傾巢出動,像潮水般地涌過了博爾米達河。河上的橋梁不僅沒有被 破壞,而且奧軍又架設了兩座新的浮橋。于是,三路奧軍并駕齊驅,銳不可擋,直撲法軍陣地,很快便把法軍前衛逼退到了馬倫哥;接著,奧軍又將加爾達師趕出了馬倫哥。
維克托急忙率法軍沙門巴克師前往增援,但由于奧軍的攻勢猛烈,法軍仍無法擋住敵人的進攻。這時,克勒曼率領的重騎兵旅及時趕到,立即向一部分突出冒進的奧軍發起反擊,經過一番激戰,將敵人的騎兵趕過了豐塔農訥河。
克勒曼的這一行動遲滯了敵人的進攻,為法軍向前機動兵力贏得了時間,使拉納率領的瓦特林師得以迅速加強法軍的右冀,在馬倫哥與卡斯特爾切利奧洛之間展開成戰斗隊形。
馬倫哥會戰的場景
上午10時,整個戰場的形勢又發生了急劇變化。奧軍傾其全力展開進攻,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僅完全攻占了馬倫哥,而且把瓦特林師趕出了卡斯特爾切利奧洛。
正在這時,拿破侖從后方趕到了前線。他發現形勢嚴重,立即命令近衛軍在右翼展開,設法遲滯奧軍前進。同時,命令擔任預備隊的莫尼爾師迅速如入戰斗,從敵人手里奪回卡斯特爾切利奧洛。
這個師是拿破侖手中唯一可供使用的一支預備隊。在原來留作預備隊的三個師中,包德師已于前一天中午被派到亞歷山大里亞以南去了,拉波普師則于這天早上被打發到了瓦倫察方向。在這關鍵時刻,拿破侖手中再也沒有任何預備力量,法軍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莫尼爾師投入戰斗以后,法軍曾一度奪回了卡斯特爾切利奧洛,但由于兵力懸殊,抵擋不住像潮水一樣涌來的奧軍,沒有多長時間,卡斯特爾切利奧洛又被奧軍奪去了。
馬倫哥會戰態勢圖
這時,法軍左右兩翼都已陷入困境,人員損失慘重,彈藥消耗將盡,士氣已經大大低落。最后,在奧軍不斷增強的壓力下,法軍被迫全線后退。不過,且戰且退的法軍,仍然勉強保持著隊形,依靠騎兵掩護,步兵得以退守馬倫哥東面的圣吉里亞諾。
下午2時,法軍的失敗看來將成定局,因為它的預備隊早已用完,還可用來進行射擊的火炮,總共只剩下五門。不過,這個時候的奧軍,也已喪失了原來的進攻銳氣,只是緩慢地進行追擊。
下午三時,梅拉斯認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地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維也納報捷。同時,他將指揮權交給參謀長察赫,自己因傷離開戰場,返回了亞歷山大里亞。
這時,法軍確實陷在一片混亂之中,形勢極為嚴重。然而,身在前線的拿破侖,仍然鎮定自若,沉著地指揮著戰斗。幾個小時以就他已派人送出緊急命令,讓德賽率領包德師火速馳援,返回馬倫哥。在拿破侖看來,戰斗并沒有最后結束,只要還有最后獲勝的一線希望,就必須堅持下去,任何人不得繼續后退。
拿破侖指揮若定
下午5時,正當法軍接近崩潰的時刻,德賽將軍率領他的部隊趕到了,法軍獲得了新的生機和希望。德賽到后,立即建議,在發起反攻之前,必須集中炮火向敵人進行猛烈射擊,阻止奧軍繼續前進。
拿破侖采納了這個意見,立即命令馬爾蒙,將德賽帶來的十三門火炮和原剩的五門火炮集中在一起,先向敵人進行射擊。同時,指示德賽率領部隊隱蔽在附近一座小山后面,而將克勒曼率領的騎兵旅配置在左邊。只等時機一到,立即發起反攻。
這時,緩緩追擊法軍的奧地利部隊,一致認為,這場勝利已經穩拿到手了。奧軍參謀長察赫和他的主帥一樣剛愎自用,身在戰場而對敵情一無所知。因此,他不去督促部隊進行有效的追擊,而命令部隊暫停下來,在原地休息和用飯。
法軍反擊
就在這時,法軍的反擊開始了。在法軍火炮的猛烈轟擊之下,奧軍的隊形頓時大亂。德賽趁此時機,立即率領部隊從正面向奧軍猛撲過去。在他的帶領下,法軍個個爭先,一齊沖殺過去,馬上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
幾乎與此同時,克勒曼率領重騎兵向敵人側翼發起了猛攻,轉眼之間,便將奧軍切成了兩段。奧軍遭到這樣的打擊后,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馬上導致了全線的潰退。奧軍被迫放棄了馬倫哥和卡斯特爾切利奧洛,繼而涌向博爾米達河,爭相逃命。
法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把奧軍趕過河去了。直到暮色濃重,法軍才停止追擊。由于德賽及時來援,他們轉敗為勝,最后取得了馬倫哥戰役的大勝。
法軍勝利進軍
馬倫哥戰役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在這次戰役中,奧軍共損失9400人,法軍也損失了5800人。更為不幸的是,在反攻開始不久,德賽被敵人的子彈擊中,當即陣亡了。
6月15日上午,梅拉斯看到大勢已去,派出代表向拿破侖求和。當天下午,拿破侖派貝爾蒂埃與梅拉斯在亞歷山大里亞簽訂了停戰協議。從6月26日起,奧軍撤到波河以北和明喬河以東地區。
六月的整個中旬,在巴黎,在法國所有的城市,人們壞著不同的心情,等待著意大利戰場的消息。保王黨人盼望著拿破侖失敗,希望法軍被奧地利人打垮,以便迎接波旁王朝復辟。廣大的群眾,包括資產階級在內,渴望拿破侖取勝,從而挽救法國的命運。
拿破侖取得馬倫哥會戰的勝利
馬倫哥勝利的消息在六天后傳到了巴黎。6月20日下午1時,巴黎城內禮炮轟鳴。人們得到正式消息:法軍大獲全勝,奧地利已被打垮,梅拉斯被迫乞和,意大利又被拿破侖占領了。
整個巴黎立刻沸騰起來。人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亂紛紛走上街頭,歡慶這一重大勝利。廣大群眾一致認為,這是法蘭西共和國對歐洲反法聯盟的勝利,是新政權對保王黨人的勝利。
在評價馬倫哥會戰時,正因為法軍在會戰前期的受挫,于是有人認為這次會戰是拿破侖差點失敗的會戰。如果不是梅拉斯過早地離開戰場,奧軍以為已經取勝而放松了警惕,以及德賽將軍的及時趕到,拿破侖是不可能翻盤。因此,是命運女神的眷顧,才使拿破侖取得了勝利。
如果僅僅是因為幸運而贏得會戰,為什么拿破侖會將馬侖哥會戰畢生引以為傲呢?
無獨有偶,在東方,有位教師也認為自己的平生得意之筆是四渡赤水。兩者進行比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渡赤水示意圖
首先是兩者的背景相似,可以用“兇險”兩個字來概括。在第二次反法同盟的進攻下,法軍在幾條戰線上都遭遇了失敗,連軍團司令茹貝爾也陣亡了,法蘭西共和國到了再次面臨外敵入侵的危急時刻。而當時領導法國的督政府卻無法解決當時的困境。
同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后,中央紅軍由8萬人減少到3萬人,依然處于40多萬敵軍的包圍圈內,稍有指揮不當,可能面臨覆沒的危險。當時的紅軍領導層無法在戰略上解決紅軍下一步該往哪里走,怎么走的問題。
其次,兩位軍事天才都因為群眾的疾呼而進入領導層。家貧思賢妻,國難思良將。環境的險惡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人帶領大家走出困境。當時,因法國各階層的疾呼,拿破侖成為法國執政府的第一執政;因紅軍上下的期盼,也因為“聽他的,大概率能勝利;而不聽他的,大概率就要吃敗仗”,教師在遵義會議上進入了三人軍事領導小組。
拿破侖率領法軍翻越阿爾卑斯山
第三,都是通過出其不意的軍事行動打開局面,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拿破侖選擇反法同盟相對薄弱、他頗為熟悉并曾經戰斗過的意大利北部戰場為主戰場。率領法軍出乎奧軍意料之外地從大圣伯納德山口越過阿爾卑斯山,之后,既沒有去救馬賽納的意大利軍團,也沒有就近進攻都靈,而是向東直趨米蘭,切斷了梅拉斯與奧地利聯系的后方交通線。
而教師則改變了與二、六軍團會合的目標,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選擇了敵人薄弱的云貴川方向,四渡赤水出奇兵,通過出其不意的機動,調動敵人之后,從敵人間隙跳出包圍圈,并甩開敵人,從川西北上,絕處逢生。
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四,面對小挫,指揮若定。由于敵情不明,戰前,拿破侖判斷梅拉斯不會向東進軍,于是,派出兩個師兵力去截斷梅拉斯南、北逃路;再加上對于博爾米達河上橋梁得到錯誤的情報。因此,馬倫哥會戰開始時,面對奧軍優勢兵力,法軍幾乎失敗。教師這邊也是因為敵情判斷錯誤,低估了川軍的士氣和素質,有了土城小挫。面對險境,這兩位天才都能臨危不懼,指揮若定。
第五,兩者都達成了戰略目標。馬倫哥會戰勝利,挽救了共和法國,這次會戰也成為拿破侖畢生最引以為傲的一次勝利。而教師這邊也挽救了紅軍,成為平生得意之筆。
綜上所述,在危急時刻,能夠通過主觀能動性來以劣勝優,解決危機,并獲得具有戰略意義上的勝利。這樣的勝利,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所畢生引以為傲和看作是平生得意之筆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