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專業,換個馬甲就成新熱門專業了;有些學校,沒啥實力,也開設新熱門專業
今年高校擴招的力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多所高校新增本科名額超 2000 人,而且幾乎全扎堆在幾個熱門理工類專業。
家長們覺得 “熱門專業好就業”,擠破頭想讓孩子報。
但內行人都在擔心:這么多學校一窩蜂擴招,四年后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怕是要 “爛大街”,尤其是普通院校的學生,很可能成 “炮灰”。
今天就來扒一扒今年擴招最猛的 5 個專業,看看哪些是 “看似香餑餑,實則坑”。
1. 跨境電子商務:曾經的 “出海香餑餑”,現在快成 “過剩重災區”
跨境電商專業這幾年擴招得有多瘋狂?
目前開這個專業的本專科院校已破 200 所,連一些以前主打護理、汽修的學校,也急匆匆開了這個專業。
這專業火起來是因為前幾年電商出海猛,亞馬遜、SHEIN 這些平臺擴張快,缺人缺得厲害。
但從 2023 年開始,跨境電商行業增速明顯放緩,海外市場競爭加劇,很多中小賣家倒閉,崗位需求驟減。
更要命的是,這專業學的內容太淺 —— 無非是教你怎么在亞馬遜上開店、怎么打包發貨、怎么回復老外評論。
這些技能在培訓班學 3 個月就能掌握,根本不需要花四年讀本科。
我認識個專科生,去年畢業于某跨境電商專業,全班 30 人,現在還在做這行的只剩 3 個,剩下的要么去開滴滴,要么去超市當收銀員。
他說:“我們學校為了擴招,把以前的國際貿易專業改了個名就成了跨境電商,老師都是半路出家,教的還沒我在網上看的教程實用。”
現在行業都在裁員,學校還在擴招,四年后畢業生怕是要比崗位多十倍,普通院校的學生根本沒競爭力。
2. 數字經濟:名字高大上,實則 “經濟學 + 計算機縫合怪”
“數字經濟” 這名字聽著特唬人,像是能進大廠搞數據分析的,于是成了今年文科院校擴招的 “香餑餑”,幾乎所有財經類院校都在招,有的學校一年招 200 多人。
但這專業說白了就是 “經濟學 + 計算機基礎” 的縫合怪 —— 學的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還是老一套,計算機課只教個 Excel 和 Python 入門,既沒經濟學專業的深度,又沒計算機專業的硬核技能。
企業招數據分析崗,要的是能寫代碼、建模型的技術人才,不會要個只會背 GDP 公式的 “數字經濟畢業生”;招管培生,又覺得你不如純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的扎實。
有個二本數字經濟專業的學生吐槽:“我們班就業率不到 30%,找到對口工作的只有 2 個,還是去小公司做報表統計,月薪 3500。早知道當初報會計學了,至少能考公。”
現在這專業靠名字騙了不少高分考生,等四年后大家發現 “皇帝的新衣”,怕是連考公都要和一堆專業卷。
3. 軟件工程:高校最愛擴招的 “搖錢樹”,但行業早已飽和
軟件工程是今年擴招最瘋狂的專業之一,很多二本、民辦院校一口氣招 1000 多人,為啥?
因為這專業門檻低 —— 只要有幾間機房、雇幾個剛畢業的程序員當老師,就能開課,而且學費能收 1 萬多,比其他專業高一半。
但行業早就變天了。前幾年互聯網大廠瘋狂招人,現在都在裁員,中小公司也在收縮,2024 年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軟件工程師崗位比去年少了 40%,但應屆生卻多了 30%。
更坑的是,普通院校教的軟件工程,還停留在 “做個小程序、寫個管理系統” 的階段,而企業要的是能做人工智能框架、能優化算法的高端人才。
二本學生畢業,最多只能去小公司做測試,月薪 5000,還隨時可能被裁。
有個家長說:“我兒子去年從某二本軟件工程畢業,投了 200 份簡歷,只收到 3 個面試,最后去做了客服,他說班里一半人都轉行了。”
高校只顧著擴招賺錢,根本不管行業飽和,四年后普通院校的軟件工程畢業生,怕是連 “碼農” 都當不成。
4.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跟風擴招的 “新坑”,課程雜到學不精
大數據火了這幾年,今年又成了擴招新寵,全國新增 150 多所高校開這個專業,從 985 到民辦專科都有。
但這專業比數字經濟更尷尬 —— 號稱 “學大數據”,實際課程雜得離譜:既要學統計學,又要學數據庫,還要學云計算,結果啥都學不深。
企業招大數據工程師,要的是能玩轉 Hadoop、Spark,能處理 PB 級數據的人,這些技能需要大量的實驗和項目積累,普通院校既沒服務器集群,又沒企業合作項目,學生最多在電腦上裝個虛擬機練練手。
某二本院校的大數據專業,去年首屆畢業生就業率才 25%,有學生說:“我們連真正的大數據平臺都沒見過,畢業論文都是編的,企業一面試就露餡,最后只能去做數據錄入。”
現在這專業和當年的 “電子商務” 一樣,大家跟風擴招,等四年后畢業生涌入市場,怕是連數據錄入的崗位都要搶破頭。
5. 人工智能:擴招最猛,卻最 “虛” 的專業
人工智能是今年擴招的 “冠軍”,全國 600 多所高校開設,從民辦專科到一本都在招,有的學校甚至把以前的 “自動化” 專業改個名就敢招人工智能。
但這專業對師資、設備的要求高到離譜 —— 教算法的老師得有頂會論文,實驗室得有 GPU 服務器(一臺就要幾十萬),普通院校根本撐不起。
結果就是:學生四年學的都是 “人工智能導論”“機器學習科普”,連個像樣的模型都訓練不出來。我認識個民辦院校的人工智能專業學生,大三時想做個簡單的圖像識別項目,學校連顯卡都湊不齊,最后只能用別人的數據跑一遍代碼交差。
現在行業最缺的是算法工程師、AI 研究員,但這些崗位只要清北復交和頂尖 211 的學生;普通院校的人工智能畢業生,最多去做智能音箱的客服,或者去小公司貼 “人工智能” 的標簽賣貨。
四年后,這些學生怕是要和軟件工程、大數據的畢業生搶同一批崗位,到時候裁員先裁誰,想想就知道。
給考生的 3 個提醒
1.普通院校別碰 “熱門新專業”
985、211 有資源撐得起人工智能、大數據,普通院校就是跟風割韭菜,學不到真東西。
2.優先選 “有沉淀的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這些專業開了幾十年,課程成熟,企業認可,比數字經濟、跨境電商靠譜。
3.看學校 “真本事”
擴招前先查學校有沒有相關實驗室、有沒有合作的企業、畢業生去哪工作了,別光看專業名字好聽。
高校擴招是為了搶生源,但普通家庭的孩子輸不起。
四年后就業市場認的不是 “熱門專業” 的名頭,而是你到底會啥。
選專業時多看看行業真需求,少被 “新名詞” 忽悠,才是最實在的。
你覺得還有哪些專業擴招太猛,可能會過剩?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