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AI不僅幫我匹配了心儀的崗位,還‘診斷’出簡歷中的問題,甚至連面試技巧都提前幫我模擬好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2025屆畢業生黎賢金,在收到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錄用通知后,興奮地與記者分享。
他的經歷正是該校將AI大模型、數字人等技術深度融入就業育人全鏈條,構建數智化就業服務體系的生動寫照。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正式對外發布AI大學生成長檔案賦能系統,經過一年的試運行,一場以“精準匹配”為核心的高質量人才培養變革正在這里悄然發生。
打破就業“信息差”
“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招聘科研技術員……”記者看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學生周佳輝的手機上剛收到一條崗位推送信息。他正有意尋找一份酒企科研技術崗的工作,而AI大學生成長檔案賦能系統經過篩選后推送的崗位,與他心儀的地區、專業方向高度契合。
“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太多了。以前我們找工作就像大海撈針,浪費很多時間,也不見得適合自己。”周佳輝說。
在傳統就業服務中,學生“海投”簡歷、企業“盲選”人才的現象十分常見。那么,如何打通人才供需兩端的數據壁壘,實現精準對接?AI大學生成長檔案賦能系統給出的答案是——構建實時動態更新的“成長檔案”。
該系統構建了上萬名學生的能力畫像,專業課程成績、通用能力、職業興趣測評等數據被劃分為六大維度、三十項細分指標。“通過采集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實踐軌跡,我們形成了可量化的‘人才圖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羅建峰介紹。與此同時,大模型算法每日抓取全國30余萬家企業招聘信息,打造動態更新的“需求數據庫”。
這種雙向畫像的匹配效果十分顯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學生劉緣的成長檔案顯示,她在“果樹生理與栽培”課程中表現突出,但溝通能力評分較低。系統據此為她推送了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助理崗,并建議優先參加AI言語表達訓練營。“過去我一直覺得自己適合研發,現在才知道企業更看重‘技術+溝通’的復合能力。”劉緣說。
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在6個試點學院成功試運行AI大學生成長檔案賦能系統,通過嚴格的數據加密和隱私保護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隨著AI大學生成長檔案賦能系統的全面覆蓋和AI實訓模塊的持續迭代,學校將基于學生反饋和就業數據,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致力于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數智化就業服務模式。
構筑實踐“練兵場”
“請用1分鐘闡述如何評估和改善動物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狀況。”屏幕中的“AI面試官”正在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學生張浩進行模擬面試。面試結束后,系統立刻生成一份報告,指出張浩專業知識儲備豐富,但在回答中多次使用“嗯”“呃”等語氣詞,顯得不夠自信,建議練習清晰、簡潔的表達方式,減少不必要的語氣詞,以提高表達的流暢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針對學生就業痛點,開發了自我透視認知、職業探索、就業生涯實踐等8套AI教具。其中,AI簡歷優化系統能夠自動識別簡歷中的“無效描述”,如將“做項目數據分析”改寫為“通過數據驅動決策,識別出影響小麥生長的關鍵因素,并提出了優化種植方案的建議,最終使產量提升了17%”。據統計,使用這些教具的學生更加明確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和所需技能;使用AI簡歷優化系統的學生,其簡歷評估分數提高了30%。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出的數字人“西小農”,是24小時在線的“生涯助理”。“它不僅能解決我在就業方面遇到的任何問題,還會提醒我如何獲取最新的就業信息、學校可以提供哪些指導服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2021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劉航一邊展示著手機里的對話記錄一邊說。目前,數字人已承擔80%的常規咨詢工作,讓教師專注于個性化指導。
得益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出的創新就業服務,企業層面的招聘也更加精準。經測試,企業經授權后可調閱崗位匹配度高的學生檔案,精準對接相應學院舉辦專場宣講會,招聘效率預計將提升3倍。“這比傳統‘擺攤收簡歷’高效多了,學生也能更快匹配到符合自己意向的崗位。”該校就業指導中心市場部部長艾群軼說。
“下一步,我們將以促進供需適配為導向,動態調整學校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主動對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堅實保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閆祖書說。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