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心電圖身份識別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團體標準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正式發布。
該標準由中國學者李中健教授專家團隊提出,鄭州大學心電學研究所和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聯合起草。《規范》的出臺意味著心電圖身份識別技術步入規范化、高效化發展新階段,將為國內外多領域身份識別工作帶來新變革。
心電圖作為醫學檢查方法,目前已“跨界”應用到生物特征識別領域,近年來更是在身份識別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此前,鄭州大學心電學研究所和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組織國內權威專家撰寫的《心電圖身份識別在保險業應用專家共識》,已為該標準發布奠定堅實基礎。
早在2005年,李中健教授團隊提出的“心電波形唯一性假說”,已推廣至醫保保險卡領域,并為多家保險公司提供基于心電圖的投保人身份識別服務,挽回經濟損失一千多萬元。此后,李中健教授團隊累計發表相關專業論文30余篇,并榮獲“心電生物特征身份識別卡”國家發明專利。
心電圖身份識別技術憑借其唯一性、普遍性和可重復性等優勢,極大豐富和完善了現有生物特征識別體系。《規范》發布也將會在法醫學司法鑒定、保險理賠、社保、醫療、金融、教育、交通、 軍事、宇航、航海、動物研究等領域廣泛應用,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和安全保障。
《規范》的制定凝聚了眾多行業專家的智慧。經過深入研究和廣泛討論,專家們對心電圖身份識別的關鍵環節——包括數據采集、處理、特征提取均制定了詳細規范。標準內容涵蓋技術要求、操作流程、質量控制和多元應用場景,為技術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全面、細致的指導和規劃。此外,《規范》還將有力推動心電圖身份識別技術從人工識別向AI智能識別推進。
“各行各業可依據標準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鄭州大學心電學研究所李中健教授表示,該標準的發布,將加速心電圖識別技術從“個案和專業驗證”向“規模和廣泛應用”的跨越。
據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