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祐年間,相州臨漳縣有個姓王的瓦匠。他年方三十,名喚王石,生得膀大腰圓,手藝精湛。因常年在外做工,人送外號“王一手”。
這年深秋,王石去外地做工歸來。行至半途,天色漸暗,又遇大雨滂沱。他見前方山坳里有戶人家,便上前敲門借宿。
開門的是個老翁,須發皆白,面容清癯。他見王石渾身濕透,便熱情地將他請進屋內。屋里陳設簡陋,卻收拾得干凈整潔。
老翁自稱姓趙,獨自一人居住。他給王石端來熱水洗漱,又拿出些干糧充饑。王石感激不已,連聲道謝。
飯后,趙老翁指著墻角的一口棺槨說:“我年事已高,這棺槨放了好些年,有些地方脫了榫,你是瓦匠,可會修補?”
王石細看那棺槨,木質精良,卻有些地方開裂。他點點頭說:“這有何難,待我替老翁修補一番。”
王石取出隨身帶的工具,先是將脫榫處重新榫合,又用桐油石灰將裂縫填實。他手藝嫻熟,不多時便將棺槨修補得完好如初。
趙老翁見狀,連連稱贊:“好手藝,好手藝!多謝你了。”說罷,他又拿出一壇老酒,邀王石共飲。
兩人對坐飲酒,聊起家常。趙老翁說自己無兒無女,孤身一人,全靠這口棺槨相伴。王石聽了,心中有些不忍,便多飲了幾杯。
夜深了,雨還在下。趙老翁為王石收拾出一間偏房,說:“你就睡在這里吧,夜里若聽到雞叫,就趕緊逃命,千萬不要回頭!”
王石聽了,覺得有些奇怪,但也沒多想,只當老翁是年紀大了,說話糊涂。他謝過老翁,便躺下睡了。
睡到半夜,王石被一陣奇怪的聲音驚醒。他仔細一聽,那聲音像是有人在棺槨里敲打,“咚咚咚”地響個不停。
王石心中一驚,悄悄起身,走到窗邊望去。只見月光下,趙老翁正站在棺槨前,嘴里念念有詞,雙手在棺槨上不停地拍打。
更奇怪的是,那棺槨的蓋子竟然在微微晃動,仿佛里面有人要出來。王石嚇得渾身發抖,想起老翁的話,難道這老翁不是凡人?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了一聲雞叫。趙老翁猛地轉過身,對著王石的房間大聲喊道:“快逃命!”
王石不敢怠慢,抓起衣服就往外跑。他剛跑出大門,就聽見身后傳來“哐當”一聲巨響,像是棺槨蓋子被打開的聲音。
他不敢回頭,拼命地往前跑。跑了約莫一里地,他實在跑不動了,便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喘息。
回頭望去,只見趙老翁家的方向火光沖天,還傳來陣陣怪叫。王石嚇得魂飛魄散,直到天亮才敢出來。
他回到趙老翁家,只見那里只剩下一片廢墟,什么都沒有了。王石心中疑惑,便向附近的村民打聽。
村民們告訴他,這里原本有個趙老翁,早已去世多年了。他無兒無女,村民們便湊錢為他買了口棺槨,停放在這里,打算擇日下葬。
王石聽了,驚出一身冷汗。他這才明白,昨晚借宿的竟然是趙老翁的鬼魂!而他修補的,正是趙老翁的棺槨。
村民們聽說了王石的經歷,都覺得不可思議。有個老者說:“這是趙老翁感念你修補棺槨的恩情,才提醒你逃命的。想必是有什么邪祟要害他,也想害你。”
王石想起昨晚的情景,心中后怕不已。他對著廢墟拜了三拜,感謝趙老翁的救命之恩。
從此,王石再也不敢在夜宿荒郊野嶺了。他每次路過那片山坳,都會繞道而行。這個故事也在臨漳縣流傳開來,人們都說善有善報,王石因為幫趙老翁修補棺槨,才得以保住性命。
王石后來更加勤奮做工,手藝也越來越好。他常常對人說起這件事,提醒大家要多行善事,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得到回報。
歲月流逝,王石漸漸老去,但他始終記得那個雨夜的經歷。每當想起趙老翁的提醒,他都會感嘆不已,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也許在不經意間,你的善舉就會為你帶來福報。同時,也要對鬼神之事心存敬畏,不可輕易冒犯。
臨漳縣的人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深受感動。他們紛紛稱贊王石的善良,也警示后人要向王石學習,多做善事,少做惡事。這或許就是民間故事的魅力,它不僅能帶給人們啟示,還能讓善良的品德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