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高考已經過去一個月,學生們陸續收到各大院校的錄取通知。
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學生們,也不例外。
今年,從這里走進考場的學生159人,150人沖過本科線。
94.3%的升學率,讓老師、同學甚至家長,倍感欣慰。
然而,每當這時候,校長張桂梅就搬出畢業校訓。
“不要回頭看,要往前走”。
張老師的愿望是,同學們走出大山,去做喜歡的事,在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
“走出去就不要回頭看,你要往前走,花更多的時間去做你要做的事。
祖國哪個地方需要我們,我們去上哪個地方去。”
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女孩子更要讀書,不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要活成人生的精彩。
這何止是學校孩子們的夢想,也是校長張桂梅的夢想。
現在,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
然而,正是張桂梅老師的努力,讓更多的女孩、女性明白這一點。
但她這一路走來,卻是十分艱辛。
走進大山,進入福利院
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牡丹江市,在東北生活了17年。
1974年,17歲的她帶著東北人的豪爽、幽默,從城市來到大山,支援邊疆建設。
張桂梅期盼孩子們走出大山,可她卻走進了貧困的大山。
1996年,她父母親雙亡,丈夫也離她而去,留下她孤單一人。
于是,張桂梅選擇調到麗江市華坪縣。
她沒有去環境和條件最好的縣城的一中,而是去了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
在這里,她一人承擔四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在張桂梅身上。
1997年,她被查出子宮肌瘤,必須立即做手術。
張桂梅偷偷收起診斷書,繼續回到課堂。
她不忍心自己的缺席,影響孩子們的學習。
直到中考結束,張桂梅才入院治療。
原本是一次簡單手術,卻差點送了命。
腹腔內的臟器嚴重移位,醫生從她的肚子里取出2公斤的腫瘤。
2001年,張桂梅兼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的重擔。
這所新建的福利院,最初收養了36個孩子。
最大的12歲,最小的2歲。
因為人手不夠,張院長除了上課,還要照顧孩子們的起居。
看著孩子們可愛的臉龐,燦爛的笑容,她有了新的想法。
經歷過人生無常,走過手術臺,照顧幼小的孩子之后,張桂梅有了的人生新夢想,就是讓更多被困的女孩讀書。
瘋子還是圣人
張桂梅的想法很簡單,讓女孩子有書讀,還要免費讀。
看起來簡單不過的夢想,實現起來卻是那么難。
2002年,張桂梅45歲,她開始籌建華坪女中。
在她的游說下,第一批資金有了著落。
華坪縣委協調到了土地,做為校址;省市黨委劃撥100萬經費。
但這點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建校的費用。
張桂梅又到處找資金,神仙過海想辦法。
2008年,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中終于建成。
即便求爺爺告奶奶的建成學校,更令人上頭的運營經費。
張桂梅面臨更多的問題,生源、老師、經費等等,一個比一個棘手。
開學之初,只招收到幾個學生。
在貧窮的山里,15、6歲的女孩子要么為了生計外出打工,要么婚嫁。
他們沒有更多的選擇。
不得已,張桂梅組織老師們進行家訪。
這里都是山路,大部分靠腿功行走。
女孩的家長們也并不樂意女孩子讀書。
一是家里供不起,二是這么大的孩子能賺錢補貼家里。
最讓張桂梅心痛的是第三個原因:
女孩們接受家人的安排,放棄讀書,結婚嫁人。
沒辦法,張桂梅只能每天跑幾十里上路,到女孩子家里勸說。
每天出去,她心里也十分害怕。
害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跌下懸崖。
辦學十多年,張桂梅曾經被摔過、迷過路、暈倒在路上。
但憑著那股信念,她堅持下來,是多么的不易。
師資力量也讓張桂梅頭痛,半年有幾乎半數老師辭職。
即便招來學生,沒有老師,誰教孩子們?
于是,張桂梅召集教師黨員,給大家做思想工作。
就這樣,黨員榜樣力量,慢慢的穩住了更多的老師。
最撓頭的經費又該如何解決呢?
張桂梅找到昆明的企業,希望能為她提供資金支持。
然而,明知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沒有人愿意支持她。
她曾經到大街上募捐,被人當成騙子。
后來,借助電視臺節目,好不容易募集到100多萬元。
不看好張桂梅的人說她是瘋子,支持她的人說她是圣人。
不管別人怎么說,張桂梅最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
再苦再難,她始終在勇敢前行。
燃燒自己,照亮貧困女孩
如今看來,張桂梅的堅持是勇敢的,也是正確的。
一屆一屆的女學生,從這里走出去,見識了外面的世界。
他們靠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是幾代人。
建校17年,累計培養出1862個女孩,其中37人走進清華北大校園。
在學校里,張桂梅對學生既是慈母,也是嚴師。
生活上,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
這么多年,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
從沒有熱水,冬天只能冷水洗臉,到現在每天早晚都保證有熱水。
曾經塵土飛揚的操場,已經有了專業的跑道。
每天早起跑步、早讀,老師們堅持和同學一起。
夜里,宿管的老師監督同學們按時睡覺。
每天,張桂梅用她的大喇叭,喊同學們做跑步、吃飯、睡覺。
這么多年,她多次忙到顧不上自己的病情。
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離開學校、課堂。
不僅如此,張桂梅還把自己的工資、獎勵,悉數捐出去。
收到華坪縣委發給她的服裝置辦費,她都用來給學校買電腦。
她獲得的3萬獎金,捐給災區。
得到的人才獎勵金30萬,也捐給跟貧困的學校。
甚至她想提前預支喪葬費,給山區的孩子們用。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這句話刻在操場圍墻上的校訓,是女孩們每天晨跑時的口號。
2020年冬天,張桂梅被學生撞見在辦公室吃藥。
23種藥片,治療肺纖維化;貼滿膏藥的雙手,每天還要在黑板上寫劃。
她常說,只要有力氣,就一定走上講臺。
張桂梅的付出,沒有白費。
同學們帶著張桂梅給予的知識和信念,走向全國各地。
他們不僅實現著自己的夢想,也活出了自己。
2025年5月,國家博物館收藏了一件特殊展品.
就是張桂梅用了14年的小喇叭。
就是這個喇叭,陪姑娘們“起床!吃飯!睡覺!”
她的學生如今遍布中國。
李娟(2015屆)成為戍邊女兵,駐守喀喇昆侖;陳明燕(2018屆)成為武漢協和醫院的護士;蘇敏(2021屆)回鄉創辦農產品電商,帶動83戶脫貧。
同學們走出校園后,成為醫生、律師、教師。
其實,不管哪種職業,重要的是他們學到張桂梅教給他們的人生哲學。
“她不是要割斷我們的根,是怕我們飛得不夠遠。”
如今,張桂梅老師在《山花爛漫》中,激勵著更多的女孩們。
“不用活成別人希望的樣子,活出自己最爭氣的樣子”。
本文作者 | 檸檬雪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