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音樂廳建成95周年,它的前身南京大戲院建于1930年,由我國著名建筑師趙深、范文照設計,曾是全國第一家放映外國影片的電影院和第一座音樂廳。建成之初,上海音樂廳內外及街區的氛圍如何,7月18日起,可以到上海音樂廳四樓“樂∞空間”的VR體驗項目去感受一下。
VR體驗江南音樂
《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由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上海戲劇學院、科技品牌vivo推出,著重強調交互性和沉浸聲。在40分鐘的時間里,體驗者將扮演一名記者,跟隨意大利青年Alex的時光足跡,從當年的南京大戲院啟程,加入到一段發生在老上海的故事中。
Alex偶遇泛黃的琵琶樂譜,穿越到 1930 年代。他化身為小提琴手,與演奏浦東派琵琶的上海女性蘇婉清相遇。二人打破文化隔閡,融合東西方風格,攜手創作音樂,共度一段老上海的美好時光。體驗者將前往豫園九曲橋的園林景觀和黃浦江畔的碼頭等處,見證Alex與蘇婉清的約會。
在300平米的空間中,每場6名體驗者。體驗者可以在1930年代上海街頭的小攤前與NPC小販互動,來一場虛擬逛街;也可以在南京大戲院門前,拍下真人與舊景的跨時空合影;或是手提道具相機,即時捕捉散落在時空中的工尺譜碎片線索;還能親手彈奏虛擬樂器,與同伴組隊破譯聲紋密碼。
制作團隊邀請歷史學者擔任顧問,推敲百年前上海城市街頭風光與市井狀態。基于前沿攝影測量技術,團隊對上海音樂廳建筑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數字化重建,通過海量高清影像采集,精準捕捉建筑內外風貌。對外部街區,他們也著重細節創作,小攤小販和小物件都很真實生動。
vivo影像算法研究部算法首席工程師張華琪告訴第一財經,這個項目結合了高標準的街道、建筑影像采集,3D掃描和重建技術以及高質量的渲染,為讓用戶體驗更有趣,不滿足于靜態的VR呈現,還在場景內的引導等方面下功夫,讓體驗者可以自在游玩。
隨著情節的推進,體驗者將聆聽江南風格的中國民族音樂。上海音樂廳委約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了組曲《樂鳴東方》,這部作品由三個樂章組成。
為讓體驗者聽到應用高品質沉浸聲技術在現場播放的音樂,制作團隊通過全球首創的VR與沉浸聲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真實空間感的360°三維聲場。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鐵鐘表示,項目對音樂的質量和聽覺呈現特別重視,多次評測,不斷優化。最終定為每場6人體驗的規模,也是希望綜合呈現最好的視聽效果。
由南京百音聲學技術團隊部署的實時音源定位系統,采用14路水平環繞聲道和8路頂部聲道組合布局,與市面上VR體驗項目一般使用頭戴設備喇叭擴音等方式相比,音效提升明顯,絲竹顫音縈繞耳畔,恢弘聲浪自不同高度傾瀉而下。
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表示,除了把名家名團帶到上海之外,音樂廳還希望為這座城市留下一份存檔,《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運用VR技術給大家呈現百年前上海的風情,讓游客和市民可以一起參與到城市記憶留存的過程中。
下半年演出發布
與《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同期開幕的還有兩個駐場項目,包括主廳舞臺7月17日至31日的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演出、7月5日起在B2音樂立方啟動的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第三輪駐場演出。
上海音樂廳2025年下半年音樂演出項目也于本月初發布。10月、11月,指揮家哈里·畢克特與英國合奏團將上演音樂會版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指揮家鈴木雅明將率日本巴赫古樂團首度訪華,兩支古樂名團將獻禮亨德爾和J.S.巴赫誕辰340周年。12月的mini音樂節將由鮑羅丁四重奏連演三場,曲目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弦樂四重奏代表作,以此紀念肖斯塔科維奇逝世50周年。
將于下半年登陸上海音樂廳的藝術家和團體還有鋼琴家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夫、皮埃爾-洛朗·艾馬爾、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大提琴家秦立巍,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銅管組、柏林愛樂弦樂五重奏、牛津大學合唱團、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等。深受上海音樂廳觀眾喜愛的本地音樂團體自得琴社、上海評彈團等也將繼續登上舞臺。
“家庭美育課堂”將在7至12月推出《“看”出來的藝術感知力:一個音樂家爸爸的看劇攻略》《音樂是“玩”出來的?一位科技公司CEO的音樂育兒之路》《琴弦里的上下五千年:傳統樂器啟蒙你做對了嗎?》等主題專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