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近日迎來中國國家館日,中國館外立面的竹簡書法充滿東方古韻,館內展品盡顯高科技元素,參觀者無不沉醉其中。歷史上,中國館的口碑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一個多世紀前,世博會的首個獨立中國館是由西方漢學家建造的,十幾年后迎來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中國館。此后,中國館的建筑越來越氣派,展品越來越豐富,威風的木制牌樓、被爭相搶購的中式月床,無一不展示著中華文明的魅力。
卡羅花了半法郎參觀
首屆世博會1851年在倫敦舉行,當時已有陳列中國產品的專用展臺,但這些展品都是中國商人以私人名義送來參展的。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上,依然有中國商人自發參加,并且留下世博會中國展臺的照片。1866年籌備巴黎世博會時,法國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了正式邀請,但滿清朝廷無意組織中國工匠和產品出海參展。當時西方掀起一股東方藝術風潮,歐洲人對中國元素趨之若鶩,于是法國展方決定聘請漢學家德理文侯爵籌建一個獨立的中國館。
1867年世博會的會場位于巴黎戰神廣場,由中央的主展廳和環繞主展廳的“萬國園”組成。中國館位于展會入園的大門口處,是“萬國園”的頭面展館,其設計借鑒了中國皇家園林風格。
1867年的中國館整體被圓形木墻包圍,入口處高搭一座中式木牌樓,牌樓中間用法文寫著“中國展館”,下方小字標著“花園與博物館”“茶葉零售”,牌樓兩側則分別寫著“咖啡館與餐廳”和“晚間劇院”。展館院內有三座主要建筑,中間是一座雙層大茶樓,茶樓右側有一座方形寶塔,寶塔與茶樓二樓由中式樓梯相連。茶樓后面設了一座戲臺,參觀者可以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劇目。《愛麗絲夢游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羅曾記錄自己到1867年中國館參觀的經歷,他被館內的“音樂”吸引,花了半法郎進去參觀,參觀后感嘆這半法郎花得物超所值。
中國館內部被精心布置,展品豐富,包括中國的絲綢、茶葉,以及精美的官窯瓷器,策展方還從福建請來3個中國女孩在茶樓里斟茶唱曲。在當時的法國甚至歐洲,中國人很少見,這3個女孩為中國館引來大量的人流和關注。展會結束后,中國館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館內的小寶塔被一個法國貴族買下用于裝飾自家花園。
寧波木匠作品獲獎章
1867年世博會中國館的成功極大激勵了清朝的海關官員。當1872年清朝政府又一次拒絕奧地利發出的維也納世博會的邀請時,時任總稅務司赫德決定以中國海關的名義派出代表團參展。由于籌備時間和預算有限,在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上,中國代表團只在主場館設立了展位,沒有建獨立的展館。不過,中國的展品仍然獲得了主辦方的高度認可,寧波木匠孫信耕制作的木制家具榮獲展會頒發的優異獎章。
1876年費城世博會的中國展臺
1876年,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派遣寧波海關副稅務司李圭率團參加美國費城世博會,孫信耕帶著7名同鄉木匠隨團出海,他們承擔了中國展臺的搭建和陳設任務。有了寧波工匠的參與,這一次的世博會中國展臺向西方觀眾展現了原汁原味的中式技藝和美學。由于參會路途遙遠、籌劃時間倉促,費城世博會開幕時中國展臺的搭建尚未完工,但來中國展臺參觀的觀眾卻并不失望,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觀眾都為能近距離觀摩中國工匠工作、欣賞中式建筑技法感到興奮。
費城世博會的中國展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入口處的木制大牌樓,牌樓上高懸“大清國”匾額。此次中國的參展團隊不僅攜帶了精美的漆器和官窯瓷器,還展示了大量的中國木工藝品。孫信耕提供了90多件中西風格木雕家具,包括床架、落地屏風、壁爐防火屏、桌椅、茶幾、衣柜、邊柜、展示柜、木匣等,其中的牙雕裝飾床架、法式床架、中式月床被美國當地收藏家爭相搶購。
牌樓成為“常駐元素”
1876年世博會的成功引起洋務派官員盛宣懷的關注,1877年,盛宣懷計劃參與1878年的巴黎世博會,并為此成立“大清特派辦理法國競賽公會事務司”。盛宣懷的介入為中國參展團帶來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資金支持,也使得中國人在世博會自主設計和建設中國館成為可能。
1878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館
1878年,以孫信耕為首的20多名寧波木匠被中國政府派到巴黎,建設世博會中國館。館區主要是中國傳統的木制建筑,其主要結構都提前在寧波完成加工,隨船運抵后被孫信耕的團隊用數月時間快速組裝。中國工匠“高效、靈巧且安靜”的工作方式受到法國公眾和媒體的廣泛稱贊。
1878年的中國館包含一正兩廂房間及三座商亭,庭院中間的一座八角涼亭供參觀者休憩。展廳外圍設有一座名為“西轅門”的大紅木制牌樓,展廳正門設有一座稍小的簡易牌樓,上書“中國公館”四個大字,牌樓兩側豎有紅色旗桿,十分威風。前來參觀的各國觀眾都為中式牌樓的非凡氣派驚嘆,此后牌樓也成為世博會中國館內的“常駐元素”。
展會結束后,中國政府決定將這座可拆卸的展館贈予法國以示友睦。
1904年中國館,“最漂亮的東方建筑典范”
1878年之后,中國館成為歷屆世博會的焦點,每一次都吸引大量目光。據統計,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60%的參觀者因想去中國館而渡河前往位于右岸的“外國展區”。由于參觀人數過多,這屆世博會閉幕時中國館多處出現踩踏損壞。
1902年美國政府籌備圣路易斯世博會時,邀請慈禧太后借參會訪問美國。慈禧太后雖然以年邁為由謝絕,但同意派遣貝子溥倫作為其代表前往美國參會。溥倫赴美標志著清朝第一次組織國家代表團參加世博會,清廷為此特撥款約80萬兩白銀,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建造和布置中國館。
1904年世博會的中國館模仿溥倫的府邸建造,由五間正廳、四間側廳以及多座亭臺組成,其建筑規模宏大、內部結構曲折,被展會觀眾們親切地稱為“中國村”。由于預算充足,此次建造的中國館可謂極盡工巧,不僅建筑材料精雕細琢,代表團還精心設計了戲院、茶樓、餐館等配套區域。最受歡迎的展區是溥倫的客廳和臥室,里面的陳設都是貝子府提供的原物,其精美的家具、瓷器、書畫令西方觀眾沉醉不已。“中國村”被西方媒體譽為“本屆博覽會上最漂亮的東方建筑典范”。
但美中不足的是,此次中國館的展品由海關洋員籌備,他們竟然布置了與吸食鴉片和女性纏足相關的展廳,這極大刺激了追求文明進步的參展華商。回國后,華商聯名上書朝廷,要求停止洋員包攬辦理世博會中國館事務,并制定明確的參會規則。1905年,清廷頒布《出洋賽會通行簡章》,結束了海關洋員代理參會的歷史。此后數年,雖然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無力再資助建設華麗的中國館,但中國出海參展商品的質量大為提升。
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上,中國館再次大放異彩。1915年的中國館繼承了1904年的設計風格,以北方宮殿方正的布局為骨架,但展廳布置不再側重于滿足西方人對東方風韻的獵奇心理,里面布滿各類產品的推介銷售攤位。為了鼓勵國內各行各業的優秀產品踴躍出海,中國政府還特意頒布了《獎勵章程》,對參會獲獎產品許以獎金。在這屆世博會上,中國展品斬獲的獎章數量列所有參展國之首。1915年世博會中國館見證了中國參會宗旨由“友睦”向“商展”的轉變。此后,推介優秀產品出海成為中國參加世博會的亮點。
中國館這種“產品推介”的辦展模式一直持續到1992年,在這一年的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上,中國館再次選擇古典園林的設計風格。場館入口處名為“中華門”的大紅牌樓高高豎起,展廳內部以“華夏文明”為主題,展示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研發的成就,各國觀眾紛紛贊嘆。在這屆世博會上,中國館被評為唯一的五星級展館,自此,文明與產業并重成為世博會中國館的新展覽理念,也凸顯出中國人更多的文化自信。(作者劉清源是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