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到一條新聞,說某個以前靠賣地發家的小城,今年土地出讓金跌了快一半,財政壓力大到公務員績效都緩發了。有的縣級市發工資都要去到銀行乞討去貸款了,因為以前貸的太多了,銀行怕虧損都不想給帶了,哪怕是政府也不行,那個“舊循環”:土地——房地產——金融,好像真的在慢慢轉不動了。
以前多順啊。地方政府把地賣給開發商,手里有了錢就修橋鋪路搞基建,城市面貌一更新,周邊房價跟著漲;開發商拿了地,再去銀行貸一大筆款蓋樓,賣出去又是一筆;銀行呢,覺得房地產抵押靠譜,放貸也大方,資金就這么一圈圈轉起來。那時候大家見面聊的都是“哪塊地要拍了”“這個樓盤漲了多少”,連小區門口的小賣部老板,都能跟你侃兩句學區房走勢。
但這循環有個致命問題:它太依賴“漲價”了。就像吹氣球,越吹越大,總有到極限的一天。房價高到年輕人望而卻步,結婚生子都得掂量;開發商蓋了太多房子賣不出去,爛尾樓的新聞越來越多;地方政府靠賣地的錢還了舊債借新債,債務像滾雪球;銀行也怕啊,萬一房企還不上錢,那些抵押的房子真能變現嗎?去年有個做建材的朋友跟我說,以前跟著房地產項目走,一年能賺幾十萬,現在項目停了一大半,只能去給新能源工廠做配套,才算緩過口氣。
再看另一邊,“科技——產業——資本”的新循環,其實已經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冒頭了。
前陣子去深圳,發現以前的工業區全改成了“科創園”,一棟樓里可能有三四個搞人工智能的小公司,樓下咖啡館里坐的全是拿著電腦改代碼的年輕人。
有個做芯片設計的朋友說,他們團隊剛拿到一筆融資,投資人根本不關心他們有沒有地皮抵押,就盯著他們的專利和客戶訂單。這跟以前房地產公司拿地就能貸款,簡直是兩個路子。
為啥非要轉呢?你算筆賬就明白了。靠蓋房子,一棟樓蓋好賣出去,GDP是上去了,但十年后這棟樓還是這棟樓,創造的新價值有限。
可要是一家科技公司搞出個新專利,能帶動一整條產業鏈——比如新能源電池,不光自己賺錢,還能讓車企、充電樁企業、材料供應商都活起來,十年后可能還能迭代出更厲害的技術,這價值是滾雪球式的。
而且對普通人來說,這循環的變化太實在了。以前找工作,最風光的是進房企或銀行;現在呢,搞芯片研發的、做工業軟件的、甚至是給新能源工廠做運維的,工資漲得比房價還快。一位老同學的兒子是學材料的,前幾年愁找不到對口工作,現在在一家做光伏材料的公司,年終獎比他父親還多。
當然,這種轉型轉起來肯定疼。地方政府得慢慢習慣不靠賣地賺錢,得學著怎么服務好科技企業;開發商得琢磨轉型,有的去做長租房,有的去搞產業園區運營;普通人也得改改“買房保值”的老觀念,學著看懂科技公司的財報。
但不轉不行啊,就像以前靠煤老板撐起來的城市,不搞轉型,煤挖完了就真沒轍了。
那天在公園聽大爺們聊天,有個退休教師說:“以前總覺得蓋樓熱鬧,現在看,還是實驗室里亮著的燈,比工地上的塔吊讓人踏實。”想想還真是,一個靠“造房子”的經濟,和一個靠“造技術”的經濟,哪個能跑更遠,答案其實挺明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