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貨幣概念的東風吹遍資本市場,拉卡拉這位"支付老兵"正試圖搭乘這股熱潮奔赴港股。然而,在其赴港上市計劃的背后,股東清倉式減持的決絕、業績持續下滑的頹勢以及屢禁不止的合規風險,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疑慮的圖景。這場看似順時應勢的資本運作,究竟是破局之路,還是又一場割韭菜的游戲?
股東集體出逃:信心崩塌的信號
資本市場的每一次減持,都是股東用腳投票的無聲宣言。拉卡拉的兩大股東在此時選擇集體離場,無疑向市場傳遞出強烈的負面信號。
作為第三大股東的孫浩然,其減持計劃堪稱"清倉式撤退"。公告顯示,他計劃在2025年6月至9月間減持全部1927.09萬股持股,這意味著這位創始人的弟弟將徹底與拉卡拉切割。回溯過往,孫浩然并非首次減持,2024年三季度便以18.23元/股的均價減持403萬股,如今選擇徹底離場,其中深意耐人尋味。
更值得關注的是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的減持動作。在拉卡拉股價因數字貨幣概念翻倍后,聯想控股宣布將持股比例從26.54%降至23.54%。這已是聯想控股三年內的第二次減持,2022年中期曾減持1682.29萬股。作為持股超兩成的機構股東,聯想控股的連續減持絕非偶然,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對企業發展前景的謹慎判斷。
股東在股價高點密集減持的行為,難免讓市場聯想到"套現離場"的嫌疑。尤其是在赴港上市計劃公布后,這種精準踩點的操作,更讓投資者對其上市動機打上問號——究竟是為了拓展業務,還是給股東創造最后的退出通道?
業績頹勢難掩:增長引擎已然熄火
股東的用腳投票,或許源于對拉卡拉業績基本面的擔憂。近年來,這家曾經的"支付第一股"正逐漸褪去光環,營收與利潤的雙重下滑已然成為常態。
2024年,拉卡拉營收57.59億元,同比微降2.96%;歸母凈利潤3.5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3.26%。進入2025年,頹勢進一步加劇,一季度營收13億元,同比下滑13.01%;歸母凈利潤1.01億元,同比暴跌51.71%,凈利率僅為7.72%,較往年大幅縮水。
細究業績下滑的根源,核心業務的增長乏力是主要癥結。作為營收主力的數字支付業務,2024年營收51.65億元,同比下降0.27%,幾乎陷入停滯;科技服務業務更是斷崖式下滑18.43%,僅實現2.83億元收入。兩大業務板塊的同時疲軟,顯示出拉卡拉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正逐漸喪失。
對于業績下滑,拉卡拉將原因歸咎于"季節性因素、春節長假及行業整體承壓",但這種泛泛而談的解釋難以服眾。在第三方支付行業整體向精細化、合規化轉型的背景下,拉卡拉未能及時調整戰略,反而陷入增長瓶頸,其經營能力的不足可見一斑。更值得警惕的是,2022年因違規操作導致14.37億元凈虧損的教訓,似乎并未讓這家企業真正警醒。
合規風險高懸:屢罰不改的頑疾
如果說業績下滑是拉卡拉的"內傷",那么合規問題便是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作為持牌支付機構,拉卡拉本應嚴守行業底線,但其近年來的表現卻與此背道而馳,違規被罰早已成為常態。
近期曝光的POS機審核漏洞更是觸目驚心。有媒體調查發現,個人用戶無需實體經營資質,僅憑虛假信息即可注冊為商戶,激活POS機后便能輕松實現信用卡套現。這種"我支付給我"的操作,嚴重違反了支付行業的監管規定,也為金融風險埋下隱患。
事實上,這并非拉卡拉首次觸碰合規紅線。2021年12月,因違反交易信息追溯要求、未按規定設置結算賬戶等七項違規行為,被處以350萬元結算,時任副總裁被追責;2023年,因客戶身份識別不到位、未按規定報送交易報告等問題,被罰875.4萬元;2024年更是罰單不斷,成都、寧夏、河北等分公司接連被罰,年內累計罰款超800萬元,時任總經理、副總經理均被追責。
頻繁的違規操作與高額罰款,不僅消耗了企業的利潤(2022年一次性計提近14億元違規支出),更損害了其作為金融機構的信譽。在香港資本市場對合規性要求更為嚴格的背景下,拉卡拉的"前科"無疑會成為其赴港上市的最大障礙。
上市前景存疑:誰來為概念買單?
盡管問題重重,拉卡拉仍試圖借助數字貨幣的東風推進赴港上市。在《上海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與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出臺后,拉卡拉迅速宣稱將"加快數字貨幣在跨境場景的應用",這一表態也確實推動其股價短期內大幅上漲。
但概念炒作終究難以替代基本面支撐。拉卡拉所謂的數字貨幣布局,目前仍停留在口號層面,尚未有實質性的業務進展或收入貢獻。在主營業務增長乏力、合規風險未解的情況下,僅憑概念便試圖登陸港股,其融資前景不容樂觀。
香港資本市場向來以理性、成熟著稱,投資者更看重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與合規水平。對于拉卡拉這樣業績下滑、股東減持、屢遭處罰的企業,即便成功上市,恐怕也難以獲得資金青睞。畢竟,資本市場可以為概念買單一時,卻不會為缺乏根基的故事買單一世。
拉卡拉的赴港上市之路,注定不會平坦。股東的集體離場、業績的持續下滑、合規的沉疴痼疾,每一個問題都足以讓其上市計劃蒙上陰影。最終,這場資本運作究竟是破局之策,還是又一場收割游戲,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但對于投資者而言,保持警惕或許才是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