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建設農村公路2.2萬公里,全省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公路總里程12.37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73%,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全省累計創建“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示范縣12個,省級示范縣30個,為龍江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
我省以“四好農村路”為代表的農村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如千條玉帶連城鄉,帶動鄉村整體面貌發生巨變,成為農民家門口的致富路、幸福路、振興路……
日前,記者來到了“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示范縣同江市,訪村戶、進合作社、入企業…親身感受“四好農村路”帶給農民生活的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效益。
平整的農村公路
果蔬帶著露珠運到市里商超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同江市三村鎮三村村的綠園采摘基地。基地內一排排葡萄架下,串串綠色的葡萄長勢飽滿,粒大肉厚;藍莓果黑黝黝的惹人喜愛,沉甸甸的果子把藍莓枝子壓“彎”了。三村村的農民技術員王澤軍正給葡萄剪枝。王澤軍說,今年秋天葡萄能是個大豐收,畝產3000多斤,市里好幾家商超都預訂了。“8月初藍莓開始采摘銷售了,今年藍莓果汁充足,也能賣上好價。”王澤軍說。
“從村里開車到市里商超,得多長時間啊,這些水果不會壞吧。”記者問道。
“現在村路修得可好了,都是平坦暢通的水泥路,十五六分鐘水果就能運到商超,水果不但沒有壓損,上面的露珠還在呢,很新鮮。”王澤軍說。
做了多年水果養殖技術員的王澤軍說,過去村路坑洼不平,運到市里的水果常因路不好被顛簸壞了,農戶受損失,商家也賣不上好價。
農民技術員為葡萄剪枝
“十四五”期間,同江市建設農村公路23條,共155.2公里。一條條村路修好之后,三村鎮的水果快速運往同江市,帶回來真金白銀,去年采摘基地讓三村村農民人均增收2800元。
在街津口赫哲族鄉衛國村四季種植的智能溫室大棚內,紅色的草莓、深綠的黃瓜、翠綠的小生菜,一片生機盎然。村民高金玲說,一早就和村里鄰居們一起采摘草莓、黃瓜、生菜和香菜等,打包后,三十分鐘就能運到市里的超市,新鮮上架,中午就能端上同江百姓的餐桌。
同街公路連接著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同江市區,幾年前,村路還是一條砂石路,到市里要走一個半小時,趕上雨雪天氣,出行時間更長。“這幾年,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公路的修建,村路路面不僅進行了水泥硬化,車道也加寬了,從村里駕車30多分鐘就能到市里。”衛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金昌說。
路通暢了,衛國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投資建設的智能溫室大棚里種植茼蒿、生菜、草莓、藍莓等10多種果蔬,通過進商超和游客采摘等方式進行銷售。2024年,衛國村棚室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12.7萬元。今年預計年接待游客3000人次,預計增收15萬元。
家門口打工年收入3萬多元
農村路的暢通,企業落戶村里,讓不少農民在門口就可打工賺錢,增加收入。
位于三村村的同江市鑫祥木業加工廠內,工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加工的牙簽、衛生筷子等產品順著傳輸帶運送到打包車間,打包后裝車運往指定地點,這些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國家。
加工廠主要產品包括衛生筷子、牙簽等,3條生產線,去年實現產值650萬元,銷售收入450萬元,今年有望實現產值近千萬元,銷售收入50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百余個。
加工筷子
加工廠負責人邱鑫生說,來這里打工的基本都是附近村民,農民守家在地,既可以照顧家中老人,又可以在加工廠掙一份錢。正在廠里忙著的三村村村民黃桂花說,家里有300多畝地,在廠打工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收入不少。”黃桂花說。
黃桂花說,以前,村路特別不好走,秋收的時候,外地收糧的車不好進來,糧價上不去。這幾年村路越修越好,四通八達,出行很方便,還有加工廠建在村里。“糧食能賣個好價錢,打工還能賺到錢,平坦順暢的農村路真是農民的致富路啊。”一位王姓村民說。
邱鑫生說,由于交通發達,訂貨商不斷擴大,企業的效益看好。隨著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及中俄跨江鐵路大橋通車帶來的發展前景,工廠將持續投入資金擴大產能、開發新產品,安排更多的農民到廠里打工賺錢。
張守偉說,村里有合作社、加工廠和種植基地,本村和附近村民就業人數能在三四百人,每人每年平均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平坦公路修進田間地頭
走進同江市三山大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人正在整修機器和安裝調試新上的黃豆塔選設備。合作社負責人張孝國說,過去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在這里已變成了現實。“2022年合作社成立,真正體會到了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性。”張孝國說,過去因為村路不好,更換大型機械設備中的易損件時,需要把大型機械設備開回基地進行更換,不僅增加了企業負擔,還耽誤了種植和收割。這兩年,同江市把農村公路延伸到田間地頭了,更換大型機械設備的易損件時,用小型車輛把易損件拉到地頭,直接就更換了。
安裝塔選設備
種植7000多畝黃豆的合作社,這兩年效益一直看好,入社的農戶每年都能分到20多萬元。張孝國說,過去收上的黃豆、玉米等,需要運回來銷售。現在外地收糧的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收糧,不僅農民增加了收入,合作社也增加了效益。平坦寬暢的農村路,引來外地來收糧的客商不斷增多,讓多方受益。今年黃豆塔選設備投用后,客商想要什么樣的黃豆就可塔選出來,合作社收入還會增加。
走在同江鎮永勝村的村路上,水泥路面的村路兩側種上了鮮花,路邊溝進行了修建。不時看到三五老人聚在一起閑聊。今年78歲的張養常老人說,過去村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腳泥。”去市里打怵,道路顛簸不說,還不好走。這幾年村路變成水泥路了,都修到家門口了,從村里坐車到同江市里就十多分鐘,路修得平坦寬敞,坐在車上也不顛簸了。永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彥忠說,這兩年村路修得好,不僅給外出就醫、求學、打工的農民提供了方便,也讓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田路大部分都修成了水泥路,外地糧商直接就可以到地頭收糧,糧價上去了,農民腰包鼓起來了。”梁彥忠說,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2.4萬元,去年人均收入2.5萬元,今年看著玉米大豆長勢不錯,收益比去年還要好。
永勝村的村路一角兒
目前,我省農村公路路網建設蹄疾步穩,各地做優“美麗農村路”品牌,一條條鄉風文明路、紅色旅游路、生態宜居路、產業興旺路建成,推動更多地方實現了“因路而興”“因路而富”。
記者:吳利紅;攝影:吳利紅;視頻:吳利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