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運的117年人生,跨越了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
他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到2014年去世,經歷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逐漸復興的百年巨變。
他無兒無女,卻在親情和樂觀中活出了令人稱嘆的傳奇。
楊明運出生在河北唐山樂亭縣的一個貧農家庭。那是清朝末年,慈禧當政,朝廷腐敗,列強侵凌,百姓生活艱難。楊家靠幾畝薄田維生,家中四個孩子,楊明運排行老二。父母常為生計發愁,家中糧食匱乏,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13歲時,家里再也養不起他,楊明運被送到附近鳳凰山寺廟做雜工。寺廟生活清苦,但比家里強,至少有飯吃。
僧人們見他勤快,教他一套穴位按摩的養生法,名為“搖山晃海功”,能舒筋活血,強健體魄。楊明運每天早晚練習,數十年如一日。這套功法成為他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寺廟的日子持續到17歲,楊明運離開寺廟,回到鎮上幫人搬運貨物。他個子瘦小,卻干勁十足,臟活累活從不推脫。
每次領到微薄工錢,他只留少許吃飯,其余都交給家里。生活雖苦,他從不抱怨,閑暇時愛聽鎮上的說書人講《三國演義》《水滸傳》。
他記憶力驚人,聽過的故事能一字不落復述,工友們常圍著他聽他講《楊家將》《岳飛傳》,稱他“故事大王”。這些故事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讓他在苦日子中找到樂趣。
1921年,24歲的楊明運隨家人遷往山東煙臺,尋求更好的生計。煙臺港口繁忙,他找到一份碼頭搬運工的工作。每天扛著百斤重的麻袋,汗流浹背,肩膀磨出厚繭。
工錢雖不多,但比種地強,家里終于能吃上白面。楊明運踏實肯干,工頭常給他加薪,他拿出一部分買酒菜與工友分享,贏得了大家的喜歡。
他仍保持在寺廟養成的習慣,每天拍打身體,練習養生功法,身體硬朗,極少生病。閑暇時,他繼續去茶肆聽書,甚至有一次因說書人缺席,他自告奮勇上臺,講得繪聲繪色,引來一片掌聲。
30歲時,楊明運攢夠錢,娶了一位溫柔勤勞的妻子。兩人婚后恩愛,但多年未育,這在當時被視為憾事。村里閑言碎語不斷,楊明運卻從不計較,依然疼愛妻子。1927年,弟弟因病去世,留下孤兒楊玉興。楊明運夫婦決定收養這個侄子,把他視如己出。
楊明運省吃儉用,供楊玉興讀書生活,甚至在戰亂逃難時,優先確保孩子的安全。楊玉興16歲時,楊明運為他娶了13歲的呂玉珍。呂玉珍賢惠孝順,進門后幫著操持家務,讓楊明運夫婦省心不少。
戰亂年代,軍閥混戰,日本侵華,生活顛沛流離。楊明運沒有從軍,守著家人過普通日子。
他每天早出晚歸,搬運貨物,妻子和呂玉珍在家操勞,維持一家生計。楊玉興長大后接替楊明運在碼頭干活,呂玉珍生下四個孩子,楊明運夫婦幫著帶大。
孩子們圍著楊明運,家里充滿歡聲笑語。新中國成立后,生活逐漸穩定,楊明運一家搬進磚房,飯桌上多了魚肉。他和妻子年事已高,退出重體力勞動,專心在家帶孫子。楊明運保持著早年習慣,每天拍打身體,飲食不挑剔,愛吃肉喝酒,牙口依然很好。
1960年代,妻子因眼疾失明,楊明運悉心照顧,直到1971年妻子去世,享年71歲。楊明運失去伴侶,倍感孤獨,幸好楊玉興夫婦和四個孫子常伴左右。呂玉珍每天操持家務,煮粥做飯,楊玉興下班后陪他聊天,孫子們放學后圍著他聽故事。
楊明運心態樂觀,很快從悲痛中走出來。他常穿紅色開襟衫,留著長白胡子,精神矍鑠,笑容滿面。1997年,香港回歸之年,楊明運迎來百歲壽辰。
親友齊聚,社區干部送來米面,記者采訪他的長壽秘訣。他笑著說,生活跟普通人沒兩樣,就是每天練練功,拍拍身子,保持心情舒暢。專家研究后確認,他堅持的“搖山晃海功”對健康大有裨益。
百歲之后,楊明運依然硬朗,能自己料理生活。2004年,他不慎摔倒,腿腳受傷,住院輸液一周。醫生和鄰里都以為他再難起身,但楊玉興和呂玉珍不放棄,每天為他按摩腿部,熱敷護理。呂玉珍白發蒼蒼,仍跑前跑后喂飯擦身。
半年后,楊明運奇跡般恢復,拄著拐杖重新走動。周圍人無不感嘆他的韌性和家人的孝心。楊玉興和呂玉珍的照顧延續了七十多年,從未懈怠,他們的故事在煙臺傳為佳話。
2013年,楊明因感冒住院,身體明顯衰弱。出院后,他胃口變差,愛吃的紅燒肉只能吃兩塊,更多時間躺在床上。呂玉珍買來綠植,讓他打理,增添生趣。楊玉興每天陪他說話,幫他翻身。2014年3月17日下午,楊明運在家中午休,安靜離世,享年117歲。
楊玉興回憶,老人走時面帶微笑,像是安然入睡。他的追悼會兩天后舉行,親友、鄰里、社區干部齊聚,送別這位傳奇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