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區依法治理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四川攀枝花東區堅持抓好“聚魂、聚心、聚能、聚力”工程,加快構建學府花園小區“一核三治”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聚魂”上鑄根基,黨建引領筑牢紅色堡壘
一是織密組織根系,夯實治理底盤。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總支—黨員樓棟代表”四級組織架構,將黨組織神經末梢延伸至樓棟單元。建立“三方+四會”制度,由小區黨支部牽頭,聯合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定期召開通氣會、協調會、議事會、評估會,形成“問題收集—議事協商—決策執行—效果評估”閉環流程。累計制定《小區文明公約》等制度8項,推動辦理消防管網改造、電梯增設、小區學生巴士等民生實事150余件。
二是激活先鋒能量,擦亮為民本色。深化黨員“雙報到”和“三個身邊”群眾工作機制,打造“院落壩壩會”“鄰里龍門陣”“學府夜話”等特色載體,收集民情民意。建立黨員先鋒崗責任清單、樓棟民情日志、特殊群體幫扶檔案“三本臺賬”,小區176名黨員結對聯系1187戶居民,形成“周任務認領、周工作調度、周成效評議”工作機制,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75個。
三是創新共建模式,凝聚治理合力。充分發揮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物業黨支部作用,合力構建“紅色物業”體系,建立“紅色物業”責任清單、任務清單,細化137條標準化服務內容,有效提升小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推薦社區“兩委”和小區黨支部成員兼任“物業監督員”,開展“金點子”征集活動,收集合理化建議15條。組建退役軍人隊、大學生服務隊、英姿舞蹈隊等10支特色志愿者隊伍,形成“黨員帶骨干、骨干帶群眾”的治理生態,實現從“單兵突進”到“協同作戰”的治理轉型。
“聚心”上謀突破,多元共治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業主自治提質,當好小區主人翁。以“黨組織全程把關、法律顧問全面參與”模式、“黨組織推薦+業主聯名推薦+個人自薦”三結合候選人產生方式,順利完成學府花園小區第三屆業委會換屆選舉,通過《學府花園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業主委員會工作規則》。創新“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決策程序,重大事項須經業委會提議、黨組織或業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業主大會決議,決策程序和決策結果全公開,由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和業主共同監督決策和實施過程。
二是物業服務升級,樂享智慧新管家。聚焦智慧管理,推出“智慧物業”小程序,集成物業服務、社區治理、便民服務等功能,實現“線上申請+線下閉環處理”,業主報事報修2086起,處理2084起,完成率99.7%。建立“標簽化”業主數據庫,對老年業主、租戶等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醒12000余次。推行“管家+工程師”雙崗服務制,物業費收繳率提升至97%,業主滿意度提升至96%。
三是銀發力量賦能,綻放治理新風采。實施“銀齡人才回歸計劃”,建立離退休干部人才庫,組建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文明督導、文化傳播4支銀發服務隊,銀發特派員、小區黨總支書記多次開展“支部書記講黨課”活動,傾囊相授基層黨務和基層治理“良方”。深入開展“五老”志愿者活動,成立“銀耀花城”四會聯動工作室,65名老同志認領黨建指導員、民情觀察員、普法宣傳員等崗位,退休業主成為小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聚能”上出實招,德法兼修構建善治生態
一是法治保障筑基,打造家門口的“法律診所”。設立“專科門診”邀請專業律師每月到小區坐診,解答鄰里爭議、婚姻家庭矛盾、婦女兒童權益保障等法律問題,提供法律服務40余人次。開展“流動巡診”,集成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為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啟動“云端問診”,依托“法治攀枝花”公眾號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全時段為小區居民提供精準法律服務。
二是德治教化潤心,厚植文明風尚。打造“三廊一園”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民法典主題長廊、法治典故墻、法治文化亭和普法小游園,對常用法律法規進行詳細解讀,融入法治名言警句、經典法治故事,營造“出門見法、抬頭看法、休閑學法”的法治氛圍。開展“法潤學府”系列普法宣傳和法治文藝演出30余場,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通過現場講解、案例剖析、有獎問答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民法典、反詐、消防安全等法律知識,切實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和維權能力。
三是法治隊伍同行,共筑幸福家園。建立小區普法宣傳教育人才庫,小區黨支部與攀枝花學院法學院、區司法局、文華社區共同成立“法治前線”志愿者服務隊伍,開展普法宣傳、矛盾調解、提供法律咨詢100余次,引導居民圍繞小區治理難點堵點以法治思維共謀共策。成立“法潤學府”兒童觀察團,通過參觀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大手拉小手”爭當“法律明白人”、少兒法治書畫展和法治文藝活動,讓青少年在學習實踐中筑牢法治觀念,形成尚法崇德意識。
“聚力”上下功夫,協同聯動共筑和諧家園
一是多元主體共治,健全協調機制。探索“小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整合區住建、民政、司法、公安等10余個部門資源,明確部門職能邊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一般問題小區自行處置,復雜問題“吹哨”街道、社區協調解決,疑難問題區級部門聯動處置,實現“小事不出小區、大事協同解決、難事部門聯動”治理格局。部門協力開展便民工程建設、小區環境整治、消防安全演練、物業服務提升、平安小區創建等專項行動10余次,為小區營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
二是矛盾糾紛共調,筑牢穩定防線。街道牽頭推行矛盾糾紛聯動快響模式,統籌法院、檢察院、信訪、住建、公安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提供“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只等15分鐘”的一站式解紛服務,構建“15分鐘解紛服務圈”,最大限度將糾紛解決在萌芽、矛盾化解在基層。堅持抓早抓小,在小區配備法律顧問1名、“法律明白人”5名,發展小區樓棟“法律帶頭人”5名、居民“法律宣傳人”36名,切實把“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落到實處。
三是網格單元共建,賦能基層治理。織密網格服務網,以樓棟為單元開展網格單元共建,構建“1+3+N”模式,1名網格員牽頭,業委會成員、物業管家、樓棟業主代表三方協同,聯系N名志愿者、熱心居民,做到網格管理全面覆蓋、不落一戶,網格員和居民“雙向熟知”,治理觸角有效延伸到千家萬戶。網格員通過上門入戶走訪、開展志愿服務、居民事務代辦、矛盾糾紛排查、事件信息上報等,及時發現、快速處理小區民生問題,為居民提供精細化、精準化服務,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