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中朝聯軍在戰役籌劃上“吃一個(橫城),夾一個(砥平里),看一個(原州)”。于1951年2月11日17時,發起橫城地區反擊作戰,經一夜激戰,圍殲南朝鮮第8師三個團,打開了戰役局面。
12日8時,橫城反擊作戰大部殲滅南朝鮮第8師三個團后,彭德懷就提出后期對砥平里和原州的作戰設想。12日上午,鄧華部署攻打砥平里。
13日晨,橫城反擊作戰結束后,鄧華于2月13日14時明確:第42軍主力進至原州西南地區,截斷原州之敵向文幕里和牧溪里的退路;第66軍主力進至原州東北地區,破壞道路;第40軍第120師進至原州西北地區,并歸第42軍指揮。第39軍第117師,第40軍第118師、第119師在橫城地區打掃戰場,于2月14日晚向原州方向運動。
從部署看,在橫城地區反擊作戰結束后,彭德懷與鄧華決策先打砥平里,再打原州。
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的《朝鮮戰爭》曾提出,在志愿軍在橫城地區反擊作戰勝利后,應將用兵的方向直插美軍防守空隙:
“如果堤川被中國軍隊奪去,整個(美)第10軍就會陷入崩潰的危險。當時第10軍的情況是,美第2師的第23團在砥平里陷入了中國軍隊3個師(原文如此——引者注)的重圍,其主力在原州正面遭到中國軍隊幾個師的猛烈攻擊;南朝鮮軍隊的3個師加在一起也只有1個師不到的兵力,所以剩下的兵力只有尚未重新編成的美第7師。
而且,由于砥平里陷入危機,美第2師師長拉富納按照命令以文幕里正面的第38團增援砥平里,所以在砥平里同原州之間的25公里的正面上,出現了近似無設防的間隙。
據估計,如果中國軍隊不專心致志地進攻砥平里,而將其預備隊投入這一間隙,第10軍就會崩潰。”
按照這個說法,志愿軍在橫城反擊結束后,是否存在以部分兵力看住砥平里之敵,而以主力從砥平里至原州之間直插下去,以擊穿美第10軍的防線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對比研究一下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
由于戰役第一階段未能實現預定的殲敵計劃,志愿軍主力于5月9日開始東進,以殲擊東線南朝鮮軍為主要目標,發起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
1951年5月16日18時,東線志愿軍和人民軍各突擊集團按照預定計劃全線發起進攻,志愿軍第9兵團在東線楊口、麟蹄一線很快突破敵軍一線陣地,向敵縱深展開猛烈穿插,戰至17日晚,志愿軍和人民軍已經完成了對縣里地區分割穿插,切斷了敵退路,并構成了對敵的內層包圍,但尚未完成對該敵的外層包圍。
戰至19日,南朝鮮第3、第9師大部被殲滅在縣里及其以南地區,志愿軍和人民軍繳獲了南朝鮮該兩師的全部重裝備。縣里圍殲戰勝利結束。
在志愿軍和人民軍圍殲縣里地區南朝鮮軍時,南朝鮮第5、第7師殘部已于18日逃至洪川東北之城山里和橫城東北之柳洞里地區;靠東海岸的南朝鮮首都師、第11師亦畏殲南撤,退至注文里、江陵地區。
東線南朝鮮軍在志愿軍和人民軍的猛烈突擊下,后撤至九成浦里、豐巖里、蒼村里、下珍富里、鐵甲嶺、仁邱里地區。“聯合國軍”的防線再次出現缺口,陷入破碎的危險。
19日,志愿軍和人民軍繼續發展進攻,對豐巖里、下珍富里地區之敵展開圍殲作戰。
但因美第2師與陸戰第1師在寒溪里、也是袋里、都十里之線繼續頑抗,該處志愿軍前進受阻,未能進一步實現戰役割裂任務
美第8集團軍緊急調整部署,范佛里特令美第10軍以主力沿戰線向洪川、清涼里逐次東移,阻止志愿軍和人民軍向西發展進攻,屏護美英軍主力的右翼安全;令位于漢城東南京安里之集團軍預備隊美第3師迅速東援,堵塞戰役缺口;令南朝鮮軍戰略預備隊第8師立即北上,增援東線,穩固防線。同時命令美第1軍3個師又3個旅在西線向志愿軍第19兵團展開進攻,以減輕東線壓力,牽制志愿軍和人民軍的進攻。
5月19日和20日,美第3師部隊先后進至豐巖里、下珍富里,堵塞了戰役缺口,增強了該地區的防御力量。南朝鮮第8師亦由大田北上,進入平昌、堤川一線,構成了縱深防線。經此部署調整和增援,美第8集團軍重新形成了東西相接的完整防線。
此時,志愿軍和人民軍在一個月之內連續進行了兩次作戰,部隊此時已相當疲勞,且糧彈將盡,有些部隊已經發生了斷糧的嚴重情況,加之雨季將近,在戰線后方江湖沼澤密布,一旦山洪暴發,交通中斷,部隊補給將遇到更大困難,顧慮更大。
此外,此役未消滅美軍師、團建制單位,敵還有北犯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軍和人民軍如繼續前進,不僅不易消滅敵人,反而會增添困難,不如主力后撤休整,以逸待勞,尋機再戰,更為主動。
在這種情況下,負責東線指揮的志愿軍第9、第3兵團首長宋時輪、王近山、陶勇于5月20日聯名致電彭德懷等中朝聯合司令部首長,認為:
“據當面情況,美軍已東調,偽軍潰散后縮,特別是我部隊糧食將盡,個別單位已開始餓飯。因此,我們認為,如整個戰線不繼續發動大攻勢,而只東邊一隅作戰,再殲敵一部有生力量,我們亦必須付相當代價,但不能攪出一個大結局,則不如就此收兵,調整部署,進行整理,準備以后再斗。”
彭德懷同意前線指揮員的分析和建議,經致電毛澤東主席同意后,中朝聯合司令部于21日決定結束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
之后,由于志愿軍在北撤轉移過程中,對“聯合國軍”大規模反撲和采取“特遣隊”戰術推進估計不足,部署不周,造成轉移初期十分被動的局面。
戰役的發展也再次證明,在敵我技術裝備懸殊的條件下,志愿軍雖然可以打開戰役缺口,并基本殲滅被圍的南朝鮮軍,但發展戰役進攻困難。
一是美軍依靠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戰場機動快速。志愿軍和人民軍在東線縣里地區打開戰役缺口,美軍第3師從漢城東南的京安里向東橫向機動,僅10余個小時,即東進100余公里,到達豐巖里、下珍富里地區,堵塞了戰役缺口,形成新的防線。
二是志愿軍的運輸補給能力弱,運動戰中跟進保障能力更弱,殲滅縣里地區之敵后,志愿軍第20軍、第27軍均發生斷糧情況,不得不原地停止兩天等待補充,即使如此,糧彈仍供應不上,不僅失去了戰機,而且最后不得不停止進攻,結束戰役。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將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與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作個對照,再來探討一下,志愿軍在橫城戰役結束后,是否可能以主力從砥平里至原州之間直插下去,以擊穿美第10軍的防線。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后勤難以保障。
第四次戰役,志愿軍和人民軍是在部隊未得休整補充,后勤保障不暢,地面兵力對“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采取“西頂東放”,尋機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逐個殲敵,改變總體力量對比,實現最高統帥向原州打下去的意圖。
但是,部隊缺糧少彈無法作戰。作戰行動依賴后勤保障,而后勤又依賴道路。
由橫城向原州方向推進,主要的行軍路線包括由橫城至原州的29號公路以及6條鄉村道路。由于美軍擁有絕對制空權,志愿軍即便奪取橫城對原州的29號公路,白天根本不可能行軍通過。志愿軍必須能夠有效利用僅有6條鄉村道路,每條長22-25公里。但是,這6條鄉村道路從橫城到玉山里全是重復路段。
在實際的戰場上,13日晚,第124師因道路擁堵而行動延遲,致使在14日早晨過蟾江向原州西側迂回時,白天遭敵地空火力打擊而受損失。部隊運動沿且如此,更不用說后勤補給前送。
而由龍頭里、砥平里地區南下原州的道路,至少有以下5條交叉性較少的鄉村道路,可以直至原州至文幕里的公路。這5條鄉村道路可以同時通過5個師,志愿軍在完成砥平里戰斗后,即可南下切斷西線“聯合國軍”東援的道路。
志愿軍如果只牽制砥平里,而以主力南下,顯然,由于地理環境的因素,就難以利用這五條鄉道,對于后勤保障及重型火炮向前機動都是不利的。不顧后勤保障能力而盲目南下,將置大軍于危險之中。
第二個,翼側受敵威脅。
如果我主力砥平里與原州間南下,大致態勢如下:主力有志愿軍的戰役預備隊是第39軍第115、第116師,橫城地區第40軍第118師以及配屬第40軍的第117師。另有先期南下的第42軍第124、第125師。共計六個師的兵力。
第120師和第66軍兩個師牽制原州正面,第66軍一個師負責橫城至原州的后方。
砥平里地區作戰力量只剩下7個團,看住砥平里并保障第38軍后方的為第119師指揮的四個團,第126師的第三個團,只能至曲水里、注巖里阻敵北上救援砥平里的美第23團。
這樣,由于砥平里控制在美第23團手里,同時,“聯合國軍”從利川、驪州、文幕里向曲水里及注巖里攻擊,與我形成對峙。對于“聯合國軍”而言,由利川驪州、文幕里至原州,其西線兵力東進道路是有保障的。
由于我志愿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于2月6日撤過漢江后,不但美第1騎兵師第5團、英第27旅、南朝鮮第6師、美第2師第38團主力可以向砥平里增援;而且,美第1軍所屬美第3師(未遭受過我打擊)也是可以抽調出來東援,由于其機械化能力強,幾個小時即可機動至原州,有可能搶在志愿軍主力南下前封閉突破口,或對我南下主力側擊。可能會出現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情況。
在翼側敵情顧慮比較大的情況下,志愿軍不可能不留足夠的掩護部隊擔負阻援任務,主力在南下的過程中兵力會逐漸減少,直至無力南下。
如果不顧翼側威脅,主力大膽南下,在脫離后方,無根據地、無民眾支援的情況下,也可能因后勤無法保障而后撤。因此,在未能殲敵的情況下,志愿軍主力繞過原州南下,對志愿軍而言是害大于利的。
第三,原州敵情較大。
原州是美“圍捕行動”的出發地,也是后方基地,工事堅固。同時,原州有機場,方便得到空中支援。
擔負防御的兵力包括美第2師(第二次戰役時受到重創,到1951年1月底,美軍第2師已基本滿編)師部、師屬炮兵及美第9團、第38團3營、荷蘭營2個連,美第187空降團(5000人,相當于一個旅的編制,而且是精銳),及橫城南朝鮮軍余部約不足一個師。
原州側后的堤川由經過整補的美第7師占領,雖遭到朝鮮人民軍第5軍才的鉗制。但原州的后防是有保障的。
12日12時,南朝鮮陸軍總部發布第45號作戰指示:“韓第1軍團司令部由東海岸地區移至堤川郡務道里,配屬美第10軍團。”
因此,原州地區的“聯合國軍”兵力并不弱。由于敵在據點中,砥平里都不放棄,原州更不可能主動放棄。何來崩潰一說?
相反,由于志愿軍經過三次戰役未經休整,地面兵力本不占優勢,經過前三次戰役,志愿軍各部減員都非常嚴重。以四十軍為例,四十軍入朝參戰時人數為48357人,第四次戰役參戰人數僅為28618人。以四十二軍125師為例,第一次戰役參戰人數為13231人,而第四次戰役參戰人數僅為8149人。再看看125師下屬的三個團,173團第一次戰役時3335人,第四次戰役時1615人;174團第一次戰役時3257人,第四次戰役時2018人;反而是戰斗力最弱的175團情況最好,因為參戰少,第一次戰役時2887人,第四次戰役時2035人。
而且,損失基層骨干甚多。1951年2月15日10時40分,志愿軍第42軍報告鄧華指揮所及志愿軍司令部:“我們經過三次戰役未經補充休整,由整訓轉入作戰思想物資準備均不夠充分,經半月余阻擊戰,傷亡消耗2500余人,而營團干部較前三次戰役傷亡大,38、50軍可能還大,現我們像樣的連隊確無幾個,因此迅速取得勝利、打退敵人攻勢對我有利,拖久則不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志愿軍主力往南插下去,如不拿下原州,敵不可能崩潰。在實力對比沒有絕對優勢情況下,攻擊原州堅城,原州不一定能拿下,又成了第二個砥平里。
這樣,在志愿軍主力后方有敵方兩個據點,再加上翼側有敵情顧慮。志愿軍和人民軍在地面兵力對敵優勢不大,后方沒有切實保障的情況下,難以長袖善舞。不但不能殲敵,更有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彭德懷和鄧華的戰場掌控力還是相當強。當13日、14日兩夜攻打砥平里不順利時,15日下午,鄧華即報彭德懷批準撤出戰斗。同時,在原州、砥平里公路以南的部隊也迅速撤到了原州至文幕里公路以北。經批準,部隊迅速后撤,轉入運動防御,從而牢牢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美國兵在朝鮮》也認為:雖然中國人在砥平里地區受阻,但在其以東地域,敵軍繞過了原州,向南進至堤川附近,始為第8集團軍所阻。中國人和北朝鮮人由于嚴重減員和后勤補給不足,隨之就停止了進攻,并向后撤退。
“三八線”附近是志愿軍力量投送的極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背后都藏著志愿軍的一個致命短板:一線部隊連戰疲憊,減員較大,后勤困難,糧彈俱缺,戰力已竭,無法久持。也就是說,無論是怎么打,志愿軍一線部隊減員較大,有耗無補,加上儲備的糧食和彈藥都是有限的,后方供應無法及時滿足前線需要,極大制約了前方戰力的發揮。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兵道爭勝看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