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津湖戰斗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實際情況,由于天氣寒冷,沒有重炮,且輕型火炮炮彈不足等原因,志愿軍第9兵團對于美陸戰第1師預有準備防御的進攻戰斗,沒有一次通過戰術突破,達成分割包圍的戰例。由此,唯一的辦法是在運動中殲敵。這樣,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在下碣隅里到古土里這段18公里長的路上,志愿軍第9兵團與美陸戰第1師所屬部隊進行的兩次戰斗。
長津湖戰場態勢
一是志愿軍第58、第60師通過伏擊對德賴斯代爾支隊殲滅性打擊。
12月27日,志愿軍第9兵團對長津湖之敵發起攻擊,經一夜戰斗,將美陸戰第1師部隊分割包圍于柳潭里、新興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地區。負責切斷下碣隅里至古土里道路的為第60師,占領富盛里以南地區。富盛里以北為第58師,負責奪占下碣隅里。
12月29日9時45分 ,德賴斯代爾支隊由英海軍陸戰隊第41指揮分遣隊、美陸戰第1團G連、美陸軍第31團B連、美第1坦克營B連和D連、美陸戰第1師司令部人員約1000人組成,在英海軍陸戰隊中校德賴斯代爾指揮下,從古土里向下碣隅里增援。
在105毫米榴彈炮、107毫米迫擊炮和81毫米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首先由英第41分遣隊攻占古土里東北部的高地,然后,美陸戰第1團G連進攻其北面的1236高地,接著攻占1182高地。
13時50分,縱隊在2架海盜式戰斗機掩護下,支隊按下列順序開始向下碣隅里前進。
1.第1坦克營D連(2個排) (潘興式中型坦克12輛),第5團反坦克連的坦克排(潘興式中型坦克5輛)。
2.第1團G連(車輛22臺)。
3.英第41指揮分遣隊(車輛31臺)。
4.陸軍第31團B連(車輛22臺)。
5.第1陸戰師司令部(車輛66臺)。
6.第1坦克營B連(2個排)(潘興式中型坦克12輛)。
16時15分,行軍縱隊在古土里北6.5公里處前進受阻??v隊內的無線電臺除坦克外,全部中斷。先頭連派出兩輛坦克偵察,由于路障和志愿軍的阻擊,即使坦克能夠突破,卡車也很難通行。
史密斯師長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前進,但是行軍縱隊在前進中順序逐漸混亂,當行進到距下碣隅里還有一半路程時,前進再次受阻。由于英第41指揮分遣隊后尾彈藥車輛被志愿軍迫擊炮擊中,堵塞了道路,后續部隊不能前進。
至19時15分,縱隊先頭的D坦克連、G連、第41指揮分遣隊的四分之三約300名海軍陸戰隊和16輛坦克進入下碣隅里。
德賴斯代爾支隊行動示意圖
志愿軍第60師利用夜間航空兵無法支援的有利條件,從東側臺地,以機槍和迫擊炮封鎖道路,將德賴斯代爾支隊后續部隊在古土里至下碣隅里道路上分割為四段,于30日8時殲滅了被圍敵軍;在志愿軍強大的軍事和政治攻勢下,最北段的麥克勞林少校等130余人投降。
殲滅德賴斯代爾支隊行動
二是在陸戰第1師主力從下碣隅里撤退到古土里過程中,志愿軍對陸戰第1師實施追擊作戰。
12月4日下午,美陸戰第1師柳潭里兩個團全部撤退到下碣隅里環形陣地。下碣隅里約1萬人的兵力,包括美第10軍直屬部隊1500人,新興里美陸軍第7師第31團戰斗隊殘余385人,英海軍陸戰隊第41指揮分遣隊125人,及少量的南朝鮮警察,車輛約有1000臺。
從1日開始,美陸戰第1師通過下碣隅里機場空運后送了4400傷患,除進行了裝備、彈藥和藥品的補充外,還運來了573名補充人員。
為從下碣隅里向古土里突破,史密斯師長將下碣隅里的部隊編成為兩個團戰斗群,師后勤編為兩個輜重隊,分別在兩個團戰斗群編程內行動。在陸戰第7團戰斗群開始南進的同時,由陸戰第5團戰斗群進攻東丘,奪取并確保該地,掩護陸戰第1師南進。
組織協同如下:在飛機的掩護下,2個團戰斗群在群長的指揮下,強行沿道路到達古土里。戰斗人員在車輛縱隊的兩側步行,掩護車輛縱隊;對于道路左右各約700米以內的志愿軍部隊,以步兵攻擊加以驅逐,防止他們以輕武器對道路上的行軍縱隊進行有效的射擊。對更遠的目標決定以迫擊炮、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和直接航空支援實施突擊和壓制。對5公里以外目標,決定由海軍飛機自由攻擊,目的是使志愿軍追擊部隊難以集結和移動。對此次陸戰第1師撤退行動的航空支援是整個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動用了7艘航母,近300架飛機。
陸戰第1師計劃在途中設定了9個控制點,用以掌握前進情況和調整戰斗隊形。為保障不間斷的炮兵火力支援,榴彈炮兵以連為單位交替前進,以確保在整個行進過程中,始終有2個以上炮兵連占領發射陣地,進行火力支援。
5日中午,陸戰第5團戰斗群接替了下碣隅里環形陣地的防御任務。第7團戰斗群于5日夜完成行軍準備。6日4時30分,擔任右側掩護任務的陸戰第7團1營襲擊了島內里西南小山,做好掩護撤退的準備。
6時30分,部隊開始行動,其戰斗隊形如圖:
陸戰一師的撤退行軍隊形
陸戰第7團戰斗群先頭分隊沿道路南進,前進不到50米就受到東丘及西南高地的襲擾射擊。12時,霧消散后,在飛機的掩護下,陸戰第7團戰斗群先頭強行開始前進。14時30分,陸戰第5團戰斗群占領了東丘。陸戰第7團戰斗群壓制了獨秀峰志愿軍襲擾射擊后,再次前進。天黑之前只前進了約5公里。
當日中午前,發現志愿軍第76、第77師從東側高地向道路方向前進時,陸戰第1師以飛機和炮兵攻擊來阻止其前進。但隨著黃昏到來,志愿軍已前進到距道路1200米的地點,陸戰第1師行軍縱隊的側衛對迫進的志愿軍進行攻擊,擊退后,美軍追擊距離按計劃沒有超過700米的范圍。
除了在6日至7日夜間,陸戰第1師第1輜重隊遭到志愿軍猛烈攻擊外,整個行軍縱隊只受到志愿軍零星機槍射擊和輕微抵抗。美軍用推土機清除了道路上設置的9個路障、對破壞的橋梁采用修筑迂回路的方式進行繞行。至17時前,第7團全部兵力抵達了古土里。7日10時,師第1輜重隊到達古土里環形陣地。
7日2時,陸戰第5團3營和團輜重隊出發,其后為師第2輜重隊,接著是陸戰第5團1營、陸戰第1團3營、英第41指揮分遣隊。擔任后衛的是陸戰第5團2營。師后衛撤退時,工兵銷毀了下碣隅里所有不能帶走的物資。至7日24時,第5團戰斗群全部進入了古土里環形陣地。完成了陸戰第1師從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撤退行動。
在這次戰斗中,陸戰第1師的損失是,亡83人,負傷后死亡20人,失蹤7人、傷506人,合計616人。損失特別大的是遭到夜襲的師第1輜重隊。
陸戰第1師從下碣隅里撤退到古土里的行動,行程18公里,先頭部隊用了23個小時,每小時的前進速度為782米。后衛營用了約9小時,其前進速度為每小時2公里。全部兵力移動所用的時間約為40個小時,到達到古土里的官兵約1萬人,車輛1000臺以上。
以上兩次戰斗,第一次戰斗,志愿軍第60師在第58師配合下,通過伏擊,成功地殲滅了德賴斯代爾支隊。第二次戰斗,美陸戰第1師只是在受輕微抵抗和襲攏性射擊后,在損失較輕的情況下,隊形完整地撤退到古土里環形陣地。
志愿軍第26軍第76、第77師在山地徒步追擊沿道路行進的美軍,在美空地火力的攻擊,難以追上陸戰一師的撤退隊伍。即便是在6日夜間攻擊了陸戰第1師第一輜重隊,但到了天明,具有空地火力優勢的美軍,其行動顯然容易多了,夜間遭受打擊的第一輜重隊還能有余力,尋找一周前在此處進行戰斗的德賴斯代爾支隊陣亡者遺體。
從第一次戰斗、志愿軍第60師成功伏擊德賴斯代爾支隊、并給予殲滅打擊的結果來看,志愿軍是有能力給運動中美軍殲滅性打擊。但是志愿軍的追擊并不足以給陸戰第1師殲滅性打擊。從事后來看,這不由不讓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如果志愿軍第9兵團不將第20軍第58、第60師依次南調,配置在水門橋、1081高地周邊實施阻擊;而是以一部南調,其主力依舊在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地區實施阻擊,配合第26軍殲擊美陸戰第1師,是否更有利于達成長津湖之戰原定的、殲滅美陸戰第1師兩個團的作戰目標。應該講,這是一個更利于殲敵的方案。
首先,志愿軍第9兵團兵力更加集中。雖然美陸戰第1師的兵力也集中了,但陸戰第7團戰斗群在18公里狹長道路上運動時,陸戰第5團戰斗群還要在下碣隅里守住環形陣地,以確保撤退行動順利進行。如志愿軍第58、第60師沒有南調,第26軍第76、第77師已到達下碣隅里,后續部隊也可從兩個方向向下碣隅里集中,對美陸戰第1師形成合圍的態勢。這是長津湖之戰志愿軍唯一一次可以集中兵力殲敵的機會!
其次,是阻擊而不是追擊。志愿軍已在道路上設置了9個障礙,并破壞了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所有橋梁,如以第58、第60師堅決阻擊,并保障第26軍第76、第77師在夜間從東側臺地側擊,可能截斷美陸戰第1師行軍隊形,分割包圍殲敵,至少形成在隘路上鞭撻美陸戰第1師的態勢。同時,志愿軍第26軍第76、第77師也不至于因白天在道路東側追擊而遭受美陸空火力打擊。
再次,便于展開兵力側擊。從古土里至下碣隅里的地形條件來看,道路東側是連續150米的平地,鐵道以東是高6至9米的臺地,地形開闊,便于兵力展開,居高臨下,隱蔽出擊。所以講,美陸戰第1師從下碣隅里向古土里撤退,為第9兵團創造了在運動中殲敵的機會。而水門橋、1081高地周邊是點狀地形,雖然地形險要,只能起到阻擊的作用。
最后,可以保存了體力。在天氣嚴寒、后勤保障不足的條件下,部隊從山地越過古土里,并機動至水門橋和1081高地周邊,還要構筑野戰工事,必定要消耗大量體力,這也是志愿軍出現“冰雕連”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是阻擊,如果第58、第60師仍舊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占領陣地,利用既設工事和障礙,更有利于阻敵。同時,有兵力的掩護,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障礙也不會被美陸戰第1師輕易突破。
所以講,如果講志愿軍第9兵團部署上有什么問題的話,第26軍部署靠后并不是問題,后人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美陸戰第1師輕易地從下碣隅里撤退到了古土里。如果第58、第60師不是南調的話,第26軍就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之間抓住了美陸戰第1師。還是兵力調動有問題。
12月5日夜,當第26軍先頭兩個師到達下碣隅里時,志愿軍第9兵團就應評估戰場態勢,而不應讓第58、第60師按原計劃南下。原計劃實際上是追殲逃敵的方案,這樣一來,由阻擊合圍變成了讓部隊山地行軍與美軍公路行軍比速度。
地因兵而險,中國古代就有鄧艾偷渡陰平的戰例。企圖依靠兩個特殊的地形來堵住敵人,根本就是有違軍事常識,也低估了美軍的工程作業能力和越野攻擊能力。這不是唯物主義的表現,反映了志愿軍第9兵團匆忙入朝,對戰場、敵情研究不夠的問題。
同時,反映了志愿軍通信聯絡不暢的,部隊展開后部署不易變更的問題。在國內戰爭中,人民軍隊還可以憑著對戰場熟悉,對上級意圖的了解,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而主動采取行動,占敵先機。在境外作戰,因舊地圖不符合實際,與敵方聯系不多,不但易迷路,也難以發揮人民軍隊靈活機動的特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和你一起抬眼看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