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11日,痛定思痛的29軍軍長宋哲元決定再次發動夜襲。此次計劃部署如下:109旅、113旅兵分左右兩路展開行動。
左路由109旅旅長趙登禹親自帶隊,又細分為兩支隊伍。一支由217團團長王長海率領,隊伍包含217團、218團一個營及224團手槍連,共一團一營一連的兵力。他們從潘家口出發,繞過蔡家峪直搗日軍白臺子炮兵陣地,之后向南發起攻擊。另一支由224團董升堂帶隊,以本部224團為班底,同樣從潘家口出發,目標是日軍三家子炮兵陣地,得手后再向東進攻。趙登禹旅長則親率特務營緊隨其后。
右路由113旅的彭澤湘、呂夢熊率領第226團和第218團部分兵力,從鐵門關出擊,繞至敵人左側背發動攻擊。按計劃,兩路攻勢將在喜峰口北側會合,共同奪取日軍占據的東北側高地。
此外,110旅旅長王治邦率219團和第218團余部(加強一個營),堅守喜峰口正面陣地,任務是牽制日軍,待機出擊。
11日晚12時,夜襲行動正式打響。左路兩支隊進展順利,沿途日軍哨所被悄無聲息地解決。日軍尚未反應過來,三家子和白臺子炮兵陣地及指揮所即被我軍攻占。大炮、裝甲車、彈藥庫能帶走的全部帶走,無法帶走的當場破壞。王長海部更機智地將日軍大炮拖出,反向轟擊其陣地。左路乘勢連克日軍十余處據點。夜襲隊戰士在雪地快速突進,手持短槍和大刀奮勇拼殺。許多日軍仍在睡夢中便被"破風八刀"砍殺,一夜斃敵600余人。喜峰口夜襲大刀隊的英勇事跡從此流傳。
日軍回過神后向兩側山上逃竄,憑借地形阻擊夜襲隊會合。右路彭澤湘部也被白臺子東南高地日軍阻截。夜襲隊被分割為三部分,最終未能完全會合。戰士們遂向南城子、喜峰口等高地進攻。同時,堅守正面的王治邦部也主動出擊,但因地形限制、日軍頑抗及風雪交加導致地面濕滑,加之各部未能會合,攻擊未獲成功。至次日15時,兩路部隊撤回長城以南原防線。
雖未奪回喜峰口東北高地,但此戰對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的炮兵和騎兵造成毀滅性打擊,遏制了其進攻勢頭。與長城抗戰中其他被動挨打部隊相比,多次主動反攻的29軍表現突出。《朝日新聞》稱此戰使日軍"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來未有之恥辱"。此戰被稱為"喜峰口大捷",29軍的大刀精神后被譜寫成家喻戶曉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當夜遭襲的日軍緊急向關東軍司令部求援。五藤信義命令駐赤峰的第六師團南下支援。14日,失去炮火支援的第十四混成旅團攻勢減弱,北撤至寬城等待援軍和炮火。喜峰口遂被間接收復。在援軍抵達前,雙方未發生大規模戰斗,但日軍開始在羅文峪積極部署行動。
喜峰口西南40公里處的羅文峪是戰略要地,位于喜峰口后方聯絡線側背,也是日軍通往華北的必經之路。一旦失守,日軍可長驅直入南下,遵化將難保,灤東國軍也將陷入后路被斷的絕境。
當時防守羅文峪的是29軍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該部僅有兩團兵力,卻需承擔從馬蘭峪至龍井關40多公里防線的防守任務,形勢極為嚴峻。
日軍第八師團長西義一得知羅文峪守備空虛,立即派遣師團直轄第四旅團,配屬騎兵第八聯隊和偽軍兩個旅,乘夜急行軍進攻羅文峪。
14日,日軍逼近羅文峪。宋哲元見勢危急,立即調兵遣將:先從喜峰口抽調37師219團、38師228團增援劉汝明部;又命53軍第106師沈克部從薊縣向長城外興隆進發。
16日,南下日軍途經興隆抵達半壁山時,遭106師沈克部頑強阻擊。日軍雖最終突破防線,但消耗了大量時間和兵力。17日上午,日軍出動十余架飛機轟炸羅文峪和山楂峪后發動大規模進攻。
面對猛烈攻勢,劉汝明部將士頑強抵抗,堅守整天多次擊退日軍,使其無法前進。
當夜,劉汝明組織夜襲:抽調一營兵力出長城從左翼突襲,正面部隊同時全線出擊。激戰至次日拂曉,日軍傷亡慘重。當晚劉汝明再次夜襲,親率兩團主力分左右翼夾擊日軍。雖左路行動被察覺,但劉汝明果斷下令全線進攻。經徹夜血戰,至19日清晨,羅文峪和山楂峪附近日軍被徹底肅清,狼狽敗退。我軍士氣大振,最遠部隊推進近十公里。
此戰29軍再次取得輝煌戰果,極大振奮了全國抗日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