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4日中午10時,當米山支隊的500名日軍輕松突破長城要塞時,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創造了戰爭史上的荒誕紀錄,用最少的兵力攻占了最重要的關口。這支獲得師團汽車隊支援的精銳部隊,如入無人之境般擊潰數千國軍潰兵,將"冷口"這個戰略要地拱手相讓。
"這堪稱戰爭史上最荒謬的占領。"軍事史專家李明感慨道。更諷刺的是,由于通訊中斷,旅團主力竟在攻打喜峰口時與這支"勝利之師"失去聯系。直到三天后,日軍才意識到自己竟如此輕易地撕開了華北門戶。
冷口的戰略價值在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古北口等依托山地的關口不同,這里南北都是開闊平原。"一旦突破冷口,日軍裝甲部隊就能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國防大學教授王建軍指出。正是預見到這點,國軍在冷口部署了重兵,卻沒想到被區區500人擊潰。
在隨后的爭奪戰中,116師將士用血肉之軀筑起防線。3月16日羅漢洞突破戰,日軍曾一度攻入陣地,守軍在夜間發起反擊,用刺刀將敵人趕出陣地。這種慘烈的拉鋸戰,在界嶺口、義院口等關口反復上演。
4月的灤河平原成為真正的屠宰場。當混成第三十三旅團協同第六師團進攻時,守軍何柱國部被迫退守秦皇島。日軍兵鋒直指唐山,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不得不緊急叫停對僑民的保護性登陸行動。
"這是戰略欺騙的經典案例。"歷史學者張華分析,"日軍表面追擊29軍,實則意在奪取北平。當關東軍突破薊縣、平谷時,北平已危在旦夕。"
5月31日簽訂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四省的占領。更致命的是,它將冀東22縣劃為非武裝區,為四年后的七七事變埋下伏筆。協定簽訂當天,傅作義將軍正在懷柔構筑最后防線,而南京的談判代表卻在為"體面停戰"討價還價。
"這場戰役暴露出三個致命傷。"軍事評論家陳光指出:"情報系統失靈、戰略預備隊缺失、國際聯盟的幻想。"當米山支隊輕松突破冷口時,國軍統帥部甚至不知道日軍已繞到側翼。
在冷口戰役遺址,筆者看到一塊斑駁的石碑,上面刻著"1933.3.4-1933.4.11"的字樣。這短短48天,見證了現代中國最屈辱也最悲壯的時刻,500人對一個國家的羞辱,最終喚醒了一個民族的覺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