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中全 張美欣
近日,聾啞人古某夫婦在吉林省長春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辦事窗口前,用顫抖的手接過重新登記在自己名下的不動產權證,突然轉身緊緊拉住法律援助律師的手,他們眼眶泛紅,淚水順著臉頰滑落,另一只手反復比劃著“謝謝”的手勢。
這處房屋曾在2024年1月被以超低價格轉讓,歷經半年維權,終在法律援助律師介入下回歸原主。
事情源于今年初,長春市信訪局接待大廳來了三位特殊來訪者,年過七旬的王大娘和她的女兒女婿——聾啞人古某夫婦。古某夫婦神情焦急地比劃著雙手,試圖表達他們遇到的困難,夫妻二人名下有一套96平方米的房屋,竟被以5萬元的超低價格“轉讓”,如今產權易主,全家陷入困境。信訪律師值班室立即啟動綠色通道,將案件指派給律師顧鴻鵠、李欣橋按照法律援助辦理,并聯合市殘聯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同攻堅。
律師接手案件后,發現維權之路充滿挑戰。古某夫婦未接受過系統教育且與社會接觸較少,無法提供完整的交易憑證,甚至說不清受讓方的基本信息,同時手語交流的障礙更讓案情梳理舉步維艱。更緊迫的是,來訪當日距離民法典規定的撤銷權除斥期間屆滿僅剩7個工作日。
面對時間壓力,法律援助律師團隊迅速展開行動。一方面精準溝通,協調市殘聯安排資深手語翻譯,建立時間軸圖表逐日確認交易細節,厘清關鍵節點;另一方面高效取證,兵分兩路赴不動產登記中心和公安機關,調取轉移登記檔案及受讓方陳某的身份信息。最后律師僅用2天時間便收集完訴訟所需的基本材料,并連夜整理了6組證據,于第二天趕到人民法院完成立案,邁出了維權工作的關鍵一步。
案件進入庭審階段后,被告陳某采取“不答辯、不應訴、不出庭”的態度,首次開庭缺席審理。更棘手的是,原定手語翻譯因故臨時缺席,古某夫婦無法有效表達,庭審被迫中止。但律師團隊并未放棄,而是通過多種方式突破僵局。一方面深入開展調查,在信訪局協調下,走訪有關部門和社區,獲取陳某的工作及居住信息;另一方面情理法結合,在與陳某面談時展示古某家徒四壁的照片,講述其生活困境,同時解讀民法典關于顯失公平的規定,闡明法律后果。
經過兩周的持續溝通,陳某最終主動提出愿意配合過戶,案件得以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