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展就業工作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找工作”范疇,而是關系到千萬學子的人生走向、家庭期盼,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2025屆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的背景下,就業工作如同一場精密的社會工程——既要為青年搭建通往職場的橋梁,也要為產業升級輸送人才活水。
從高校自身發展而言,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衡量教育成果的“硬指標”。當企業抱怨“招工難”與畢業生感慨“求職難”并存時,高校能否精準對接供需、破解結構性矛盾,成為檢驗其社會價值的試金石。
在廣東工業大學2025屆春季校園招聘會上,200多家優質企業帶來的1160個崗位被“搶鮮”投遞的場景,折射出該校就業工作的獨特魅力。自動化學院典同學“珠三角專業對口企業仍是首選”的直率,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王同學“地域非首要考慮,專業相關最重要”的務實,外國語學院周同學“考研求職兩手抓”的靈活,共同勾勒出廣工學子理性擇業的群像。
這種成熟心態背后,是企業對廣工學生綜合能力的高度認可——廣州愛浦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HR直言“每個崗位都能招到合適人選”,佛山美立三維科技更是驚訝于理工類學生“銷售類崗位也能達標”的跨界能力。
企業的“用腳投票”最具說服力。在這場招聘會中,世界500強、行業龍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80%,國企和優質民企占比72%,這樣的“含金量”在同類高校中并不多見。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等新興領域崗位占比達28%,與學校學科設置形成“無縫對接”,印證了“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辦學理念。
廣工的就業工作之所以能形成口碑,源于其“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并重的服務理念。在這場招聘會中,學校首次設立的“畢業生綜合服務點”,將就業咨詢、心理咨詢、資助幫扶等功能集成,為學生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保姆式”服務并非簡單的資源堆砌,而是通過“問題解決型咨詢”與“成長型咨詢”結合,幫助學生從被動求職轉向主動規劃。
在拓展就業資源方面,廣工的“政校協同”模式堪稱典范。聯合陽江市人社局組織的47家本地支柱企業招聘團,帶來106個技術和管理崗位,這種“政府背書+高校搭臺”的合作,既為區域經濟留住人才,也為學生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優質選擇。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工本學期計劃舉辦6場招聘會,將持續釋放崗位紅利,而揭陽校區畢業生“跨校區求職”的常態化安排,進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這種“全域覆蓋”的就業服務網絡,讓學生在“主場作戰”中占據先機。
廣工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傳統制造業的“看家本領”上,更展現在新興領域的“彎道超車”中。在春季招聘會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崗位占比近三成,與該校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學科方向高度契合。這種“專業-產業”聯動效應,讓學生在求職時自帶“行業通行證”。
從就業地域看,珠三角仍是廣工學子的“主戰場”,但“就近擇業”并非唯一選項。陽江市人社局組織的招聘團中,“技術工程師”“項目管理崗”等崗位的吸引力,反映出畢業生對二三線城市發展潛力的認可。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工近90%的畢業生選擇在廣東省內就業,其中三分之一進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高端制造業相關領域,這種“扎根大灣區、服務新產業”的就業格局,既符合區域發展戰略,也為學生的職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當我們審視廣工就業工作的成功密碼時,會發現其核心在于“三個精準”: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讓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同頻共振;精準把握學生訴求,從心理輔導到技能提升提供全周期服務;精準整合社會資源,通過政校行企合作構建就業生態圈。這種“硬核操作”帶來的,不僅是招聘會上的“真香現場”,更是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的持續競爭力。正如生物醫藥學院陳同學在雙選會上的感悟:“好的平臺能讓人看見未來的多種可能”,而廣工,正通過扎實的就業工作,讓更多學子在選擇未來時,擁有“看見可能”的底氣與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