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檔,《九部的檢察官》和《雪迷宮》在一眾偶像劇中脫穎而出,讓主旋律劇成為暑期檔的一道硬核風景線。去年年底的一部《我是刑警》在口碑支撐下強勢逆襲,在《慶余年2》《與鳳行》《繁花》等大劇環伺的2024年,以89.47的網播指數拿下V榜年度Top7。
今年暑期檔,主旋律劇的存在感更強。《以法之名》開播后快速出圈,位列今年上半年劇集Top11。雖然此后陷入口碑崩塌爭議,但巨大的討論聲量也為該劇帶來實實在在的熱度。此后,《正當防衛》和《掃毒風暴》接踵而至,一起在今夏刮起“法制”風。
為了契合年輕受眾審美,以司法、刑偵、緝毒、反腐、掃黑等為主題的主旋律劇,一度以高度類型化風格為主,在懸疑賽道大受歡迎。近幾年,越來越多主旋律劇嘗試在類型化的風格里加入“人情味兒”和煙火氣,用合家歡的方式打破受眾壁壘,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的作品直接主打“生活流”,以職場劇的方式展現公檢法從業人員的群像特征,以拉進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本文將以近幾年受眾影響力高、在內容上有探討價值的主旋律劇為案例,梳理這類作品在創作上的探索歷程。
類型化探索:從追求極致,到返璞歸真
以刑偵、緝毒、掃黑等為主題的主旋律劇,不管是否取材自真實案件,都自帶戲劇張力。抽絲剝繭時的燒腦,正邪交鋒時的劍拔弩張,九死一生的博弈……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讓這類作品更適合走類型化路線。
在主旋律的類型化探索中,2019年的緝毒劇《破冰行動》不得不提。這部作品以2013年廣東省“雷霆掃毒”12·29專項行動為原型,展現緝毒警們搗毀“第一制毒村”的過程。
驚心動魄的敘事,高燃的動作場面,再加上對緝毒警和毒販入木三分的群像刻畫,這些都是該劇的亮點和突破。導致作品口碑下滑的愛情線,成為該劇的“雷點”,此后,談情說愛,幾乎成為這類作品的創作“禁忌”。
在這類作品里,另一部標桿級作品為2021年的《掃黑風暴》,這部作品之所以值得被探討,一方面是因為這是首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掃黑劇,就像反腐題材的《人民的名義》一樣。另一方面,該劇主角人設極具顛覆性,男主初登場時為“反派陣營”,游走于正邪之間,這樣的主角出現在主旋律劇里,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角色的刻板印象。
但真正將掃黑劇推上巔峰的還是2023年的《狂飆》,這部作品在人物設計上再次打破主旋律劇的傳統思維,用二十年的時間維度,描述警察在黑惡勢力打壓下忍辱負重的艱辛,和反派從社會底層變成黑惡勢力頭目的猖獗。通過對黑白陣營角色的立體塑造,和對人性的深度挖掘,這部作品將主旋律劇的藝術魅力推到了新高。
當上述作品將主旋律劇的類型化表達推高到極致時,去年年底播出的《我是刑警》打開了另一種思路。該劇以一名基層民警成長為刑警翹楚的職業史為主線,讓主角成長的每一個單元案件,其偵破過程都采用類型化敘事,爽感和節奏感在線。
而在案件之外對刑警群像的刻畫,又采用了返璞歸真的傳統敘事方法,保證了作品的現實肌理和落地實感。傳統敘事和類型化表達的有機結合,在這部劇得到淋漓盡致體現。
去年暑期檔的緝毒劇《雪迷宮》,則在高度類型化的故事里,加入了東北味兒的煙火氣。正邪雙方的人物關系也從單純敵對關系,進化為更復雜的情感羈絆,親情和友情元素的增加,讓原本硬核的故事多了幾分溫情脈脈。
從追求極致的類型化,到展現情感與法律的對撞,這些回歸情感的類型化主旋律作品,在張弛有度中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
生活流敘事:職場劇的內核,接地氣的人設
以公檢法為主題的主旋律劇,在生活流敘事視角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風。這類作品往往以職場劇的打開方式,呈現警察、檢察官、法官等特殊職業人群的工作日常。劇中出現的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或許曲折離奇,或許匪夷所思。但作品并不以此為看點,而是用案件服務于人物成長,并借此展現社會現實,人情冷暖和眾生百態。
在生活流敘事的主旋律劇里,口碑和熱度兼具的《警察榮譽》是觀眾滿意度最高的作品。“少年群像熱血成長”的主題,不管是放在古裝劇里還是職場劇里,都有著天然的戲劇張力。《警察榮譽》正是以幾位“菜鳥警察”的熱血成長為主線,在喜感的畫風里,舉重若輕地呈現警察工作的艱辛與光榮。
和《警察榮譽》有著異曲同工魅力的還有“三叉戟”兩部曲,在這兩部劇里,主角們不是“菜鳥”,而是幾位渾身寫滿“不靠譜”的離退休警察。這些“老油條們”因為一樁案件重聚,在相愛相殺中抱團探尋真相。“非主流”人設帶來的高辨識度,讓該劇首季播出后快速吸引了對新鮮感有高度需求的年輕受眾,最終在今年迎來第二季。
今年截至目前口碑最佳的《無盡的盡頭》,同樣也是生活流主旋律劇的一大代表作。該劇豆瓣評分8.3分,是今年為數不多口碑熱度雙高的佳作。這部以口碑出圈的主旋律劇,聚焦“未成年人檢察小組”成立的初衷,以真實案例為原型,對當下大眾關切的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進行探討。
同樣定位于“未成年人”的還有去年暑期檔的熱播劇《九部的檢察官》。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案件,往往都是悲劇性事件,但這兩部作品的立意更強調未成年人保護,并不約而同地用溫暖的視角和人性化的關懷,來增強作品的治愈性,沖淡可能為觀眾帶來的負面觀感。
今年暑期檔備受關注的《以法之名》,同樣是一部生活氣息十足的主旋律劇。該劇開播伊始,男主便因職場“金句”出圈,引發無數打工人共鳴。原本在大眾印象里“高冷嚴謹”的檢察官,在這部劇里卻一身“班味兒”。如此新鮮卻又接地氣的人設,讓作品在故事開篇就牢牢立住了人物。
總體來看,生活流主旋律劇因為更注重對情感和人際關系的描摹,所以情感輻射力更強,受眾覆蓋也更廣,這類作品在打破受眾壁壘上往往更具優勢。而走類型化風格的主旋律劇往往氣質更硬核,在男性用戶更活躍的懸疑賽道更受歡迎。
不管作品主打什么風格,口碑路線依然是大部分主旋律劇的共識。從出圈主旋律作品的共性來看,這些作品破圈的節點,要么是開播前期以絕佳口碑打破圈層壁壘,要么是用大眾關切的社會熱點案例為原型,用足夠有沖擊力的故事引發全網關注。
但我們也看到,在主旋律劇走入年輕受眾的嘗試中,有些作品雖然熱度和討論度足夠高,口碑卻岌岌可危。造成這些作品口碑崩塌的原因不一而足,但這些作品踩過的所有坑,都會為同類作品的后續開發帶來寶貴的創作經驗。
上述優秀作品積淀下的觀眾緣和積攢下的寶貴創作經驗,讓主旋律劇的“市場待遇”突飛猛進,從小眾題材進階到如今的暑期檔“常駐”。期待更多帶有新意的精品涌現,不斷打破題材邊界,讓主旋律作品成為劇集市場的主流題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