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憑借其獨特的傳播力已成為傳播中華文明,展現時代精神的重要渠道與陣地。”在7月18日上海文藝會堂舉行的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第六屆短視頻大賽暨第四屆大學生短視頻大賽頒獎儀式上,上海視協主席王建軍的致辭點明了大賽的核心價值。
社會競賽單元最佳作品獎獎杯
歷經四個月的作品征集,大賽吸引了20多個省市的40余家影視制作機構、短視頻創作愛好者,近122所高校學生的積極參與,共收到參賽作品3839部。由跨界專家、影視行業資深人士及高校學者組成的評委會,圍繞作品的思想深度、藝術表現與創新價值進行了多輪嚴謹評審,最終遴選出67部獲獎佳作。
其中,社會競賽單元評選出“最佳作品獎”6部、“優秀作品獎”8部、“好作品獎”10部、入圍作品16部;高校競賽單元評出“十佳作品獎”10部、入圍作品10部。此外,還評選出最佳創意、最佳敘事、最佳視覺、最佳制作、最佳系列、最佳人氣獎各1部,優秀傳播獎2部,優秀組織獎6家單位。
頒獎儀式現場
評委會一致認為,創作者們表現出對社會議題的深切關注和對文化傳承的自覺擔當。青年學子作品尤為亮眼,其中蘊含的創意趨勢、技術探索與文化價值內涵,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創新活力。創作者們以充滿溫度與力量的鏡頭語言,將宏大時代敘事融入煙火生活,于方寸屏幕間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新畫卷。
頒獎現場,多位獲獎者分享了創作歷程與思考,“人”與“生活”始終是創作核心。
獲“十佳作品獎”的《風聲》運用了AI技術,但創作者陳典直言:“比拼的是審美和藝術構想,這是AI無法取代的。”“最佳作品”《大山里的送餐員》主創陳靈舒通過連線表示,作品源于對偏遠山村留守老人“吃飯難”問題的記錄,“大山里的故事值得被看見”。
大賽期間,主辦方精心策劃并成功舉辦了九場短視頻創作公益講座。為推動短視頻創新發展,頒獎儀式現場舉辦了專題論壇,以“短視頻進入AI時代,微短劇是不是短視頻的新風口?”為主題,聚焦創作領域AI技術的應用拓展,邀請專家與本屆大賽獲獎代表共同探討視聽藝術創作領域的創新發展與未來趨勢。
后續,上海視協將在各大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展播優秀作品,并推薦代表上海參加“亞洲微電影節”等更高層次賽事,著力加強短視頻創作人才的凝聚與培養,助推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