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平臺補貼大戰下,日均餐飲外賣訂單突破2億單,這本來是一個皆大歡喜的時刻,然而卻招來了多方面的抵制。
“上千萬的商家,都快淪為了外賣的加工廠,變成三巨頭混戰的子彈......補貼大戰,促使低價傾銷,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應該被明令限制......平臺不應再裹挾商家參與巨額補貼。”
大戰遭多方抵制
近日,嘉和一品創始人兼董事長劉京京突然在社交媒體發聲,控訴近期的外賣補貼大戰。在文中,她直接提出質疑,外賣大戰究竟是平臺的讓利,還是對商家的血腥掠奪。
億豹網發現,無獨有偶,呼吁外賣平臺回歸理性的并非劉京京一人,包括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內的多家協會組織,也紛紛呼吁停止“內卷式”補貼。
甚至連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也公開表態,美團參戰是為了自保和生存。“別人用非理性的方式沖擊你,你被迫反擊。如果在主營業務上我們不參與的話,連轉AI的機會也沒有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出倡議,呼吁聯合抵制價格補貼“內卷式”競爭,推動行業回歸價值競爭本源。補貼大戰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更導致實體商家正常經營受挑戰、商品品質縮水、服務標準下降、商家利潤承壓等連鎖反應,嚴重威脅行業可持續發展根基。
這場由電商平臺掀起的“外賣大戰”,短期內向市場投入800億元補貼,也對餐飲產業帶來影響。北京南城香餐飲有限公司創始人汪國玉就表示,外賣大戰下餐飲商家整體線上滲透率明顯增加,但客單價下滑、利潤率下降也是肯定的。
正如劉京京指出:“商家不參加補貼活動,就沒有流量,顧客看不到你,當然就不可能有訂單。而被迫參加了,來的又是賠本賺呦喝的羊毛單,員工快累趴了,餐廳也快賠干了。”
她甚至曬出了一單外賣補貼的數據,42.9元的消費,商家承擔補貼27.9元,平臺補貼14.99元,顧客只付了一分錢。顧客享受到的各種滿減、補貼,大頭都是商家出,每10元,平臺只出3元,商家要補7元。
三家平臺之間的博弈并不局限于外賣領域,而是在電商、本地生活、即時零售等多個領域展開角逐,還不斷向對方的“地盤”滲透。而這一切的最終買單者,被指向了平臺上的商家。
在算法里被動接招
一家雙皮奶店老板吐槽,剛開業三天,后臺突然掛出“滿12減10”的促銷標簽,算上配送費和原料成本,每單要倒貼5元。區域經理對此的解釋是: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最優活動。
億豹網了解到,這種“算法劫持”讓商家陷入囚徒困境:要么接受不平等條約,要么被流量生態除名。
困在算法里的不僅是外賣商家與騎手,還有快遞加盟商與一線小哥。在派費不斷下滑的背景下,總部通過大數據監測,使得末端進入“溫水煮青蛙”階段,在總部的系統里維持生存或略微盈利,成為大多數加盟商的真實狀態。
隨著快遞行業內卷加劇,價格競爭已經蔓延至小客戶和散件端,一旦算不清賬,很容易導致網點虧損。各大總部在強調服務質量的同時,對簽收率、業務量等指標的考核愈發收緊,當派費更低、指標更高的局面到來之后,網點必然會將這部分壓力轉嫁到一線小哥身上。
被困在系統算法里的小哥,派件量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高,收入卻不斷降低。派費今天降幾分錢,明天再降幾分錢,只好被動接招的小哥,無奈在算法里越陷越深。
如果低價內卷、以罰代管的加盟體制不徹底改變,末端網點的穩定性會越來越嚴峻,行業形象與吸引力也會因此受損。
正如當下如火如荼的補貼大戰,這場外賣大戰激增的訂單,絕大多數為泡沫,用“低于成本價”“0元購”等方式去搶占市場,這種的沖單到底對社會有沒有正面影響?對整個產業持續發展有沒有意義?相信大多數人肯定不支持這樣非理性的競爭。
億豹網認為,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快遞總部,未來,只有兼顧各方利益,優化平臺算法,才是健康可持續的戰略。
來源 | 億豹網 作者 | 晴空 版式 | 麥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