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成功志 潮連兩岸心
當泉州灣的貨輪
鳴笛駛過古刺桐港遺址
300多年前那艘懸掛著
“國姓爺”旗幟的戰艦
仿佛仍在海峽的波光里留下剪影
鄭成功塑像(戴仲達 攝)
民族英雄鄭成功
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
收復祖國寶島臺灣
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
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以及開發建設臺灣
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南安與臺灣兩地
鄭成功留下豐厚文化遺產
是海峽兩岸
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見證
相同的姓氏
鐫刻著家族的烙印
相通的文化
構筑起原鄉的坐標
這份植根于兩岸同胞心中的
成功精神代代相傳
受封延平創勛業
鄭成功,原名森
字明儼,號大木
是石井鄭氏的第十二世孫
他從小才思敏捷、聰明過人
15歲即考中南安縣秀才
明崇禎十一年
15歲的鄭成功
作為廩生入南安縣學
后來又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一年
崇禎十七年
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江南人民自發的抗清斗爭
激發了鄭成功的
報國之志與民族氣節
隆武元年八月
父親鄭芝龍帶鄭成功晉見隆武帝
隆武帝對其才華感到驚異
賜姓朱,改名成功
并授御營中軍都督職
掌尚方劍,儀同駙馬
史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延平王祠留存的石碑
隆武朝宣告滅亡后
鄭成功因拒絕受降
與其父分道揚鑣
隆武二年十二月
鄭成功聞報父親被挾持北上
又得母親殉難的噩耗
悲憤萬分
鄭成功決然起兵抗清
以“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的名義
招攬人才、揚帆入海
鄭成功率師轉戰東南沿海
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抗清斗爭
永歷十三年
鄭成功兵臨南京城下
這是其抗清事業中最輝煌的時刻
同年
鄭成功正式受封延平王
小朋友細心觀看鄭成功紀念館里的碑文
復臺壯舉留史冊
福建的海洋基因
與家國大義緊密相連
鄭成功正是這一傳統的集大成者——
他以石井古鎮為起點
帶著閩南人
“愛拼敢贏”的闖勁揚帆出海
最終以“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壯舉
將海洋抗爭精神推向巔峰
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
鄭成功嚴厲駁斥了荷蘭殖民者
嚴正指出
臺灣島主權一向屬于中國
不允許任何外國人
或者外國勢力侵占
最終
經過數輪戰斗與談判
荷蘭殖民者宣布投降
淪陷38年之久的寶島臺灣
從此回到祖國的懷抱
航拍鄭成功紀念館( 李想 攝)
在打敗荷夷
收復臺灣后
鄭成功采取一系列措施
大力開發臺灣
為振興臺灣經濟而殫精竭慮
他征服海洋的氣概
也深深根植于兩岸人民的心中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輩子孫
成功精神永流傳
作為海峽兩岸
共同推崇的杰出歷史人物
300多年潮起潮落
鄭成功精神
早已融入兩岸血脈
臺灣島上遍布的鄭成功史跡
與南安故里的宗祠陵墓遙相呼應
構成跨越海峽的文化坐標
自2010年首屆
泉州·南安鄭成功旅游文化節
舉辦以來
南安已連續舉辦
8屆鄭成功文化節
及5場主題紀念活動
共有來自臺灣各界代表
和鄭成功信眾1萬多人共襄盛會
兩岸圍繞鄭成功
進行文體交流已成常態化
每年數萬臺灣信眾跨海謁祖
不僅是對先賢的追思
更是對
“兩岸同根、海洋同源”的集體認同
南安市武榮公園鄭成功鐘樓(資料圖片)
歷史與當代的傳承
文化與經濟的碰撞
使鄭成功精神
如海洋寶珠般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來源:泉州發布、福建日報
編輯:吳雪嬌
一審:尤逸群 | 二審:黃種成 | 三審:林培元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