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電子科技大學要來了。
近日,位于河南鄭州的中原工學院發文,加快建設“河南電子科技大學”。
目標直指三大定位——河南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庫”“創新源”和“動力引擎”。
如籌建成功,這將成為全國第五所以“電子科技大學”命名的高校。
作者 | 杜一蘭
編輯 | 木 木
圖 | 視覺中國
目前,國內現有的四所電子科大已形成鮮明梯隊:
“雙一流A類”、綜合實力最強的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穩居頂尖,“國防特色”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獨樹一幟,“浙商搖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珠三角就業大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各具優勢。
由于校名高度相似,容易讓人混淆,這些學校的學生常遭遇“靈魂拷問”:
你們到底是哪所電子科大?
隨著新成員可能加入,考生更需注意:同樣叫“電子科大”,辦學層次、科研實力、就業去向差異顯著,紅星教育傳媒·橡樹實驗室將從學科實力、經費預算、就業質量等維度全面解析。
178所高校卻難覓雙一流
“電子科技大學”能帶來改變嗎?
河南歷史悠久,常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說法,但在高等教育方面,河南還存在“缺乏好大學”的短板。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20日,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78所,是全國高校數量第一大省;
但是普通本科學校僅有62所,全國排名第九,剩下的全是大專學校。
缺乏高質量的大學引領,這容易使得一個區域在人才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并限制當地的產業升級、經濟發展。
2021年,河南開始了一場追趕,以省政府名義發文稱,將組建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學,以填補電子科技、航空航天、體育、美術等類型本科高校空白,到2025年,全省理工類高校占比達到60%以上。
一年后,中原工學院召開河南電子科技大學籌建工作推進會,并于2023年發布公告,擬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航空港區)建設新校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河南電子科技大學的主校區。
新校區占地約1583畝,估算總投資45億元,建設項目分三期進行,其中一期建設項目建筑面積23.69萬平方米,估算總投資13.11億元,包括5000學生入住生活配套,教學實驗用房、科研用房、學生宿舍、食堂、配建校園基礎設施和室外運動場地等。
中原工學院對自身的定位是: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電子信息類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核心,打造創新高地,“深度服務地方和區域發展,推動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p>
校長夏元清也在為籌建一事四處奔波,并率隊相繼赴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訪問交流,希望這幾所學校能夠“大手拉小手”,助力中原工學院高質量籌建河南電子科技大學。
今年6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曾發文指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等地推進高等研究院建設,把高校優勢學科建設與區域發展重點特色相結合,開辟振興區域發展新賽道。
在此背景下,河南加速推進電子科技大學籌建工作,與這一戰略部署極為契合,當地也希望將其打造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點、科技創新的新高地,以及產業升級的推進器”,全面服務中部崛起戰略。
如今,中原工學院新校區的建設進入關鍵期,根據最新消息,學校一期一標段建設工程項目,包括科研實驗樓、專業教學樓等6棟單體的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
新校區的逐漸完善,意味著中原工學院籌建河南電子科技大學已邁出重要一步。
但何時更名、能否順利更名,還有待時間檢驗。此外,更名并不意味著學校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原工學院仍需要奮起直追。
從地方隊到國家隊
電子科大家族歷史全解析
如果把河南電子科大算在內,五所電子科大的出身背景、開辦歷史,則囊括了一部從地方隊到國家隊的演變史。
中原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以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織物電子為特色優勢的高校。學校始建于1955年,隸屬于原紡織工業部,1998年劃轉河南省管理,2000年更為此名,是一所非雙一流本科高校,和其他幾所電子科技大學比起來,其背景要弱一些。
圖據中原工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是由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合并創建而成。
學校1988年更為此名,為首批“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2000年由原信息產業部主管劃轉為教育部主管,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17年進入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行列,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圖據電子科技大學
該校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前面沒加地名的“電子科技大學”,也是四所電子科技大學里唯一的985高校和“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可以說是老大哥的存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無線電學校,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陜西延安、河北獲鹿、河北張家口等地辦學,1988年定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圖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該校是國內最早建立雷達、信息論、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1998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7年、2022年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相比之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都是非雙一流高校。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始創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業財經學校,于2004年更名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00年實行浙江省與信息產業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2023年被列為浙江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圖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該校是省屬高校中唯一擁有國防特色重點專業的高校。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始建于1960年,前身為桂林電子工業學院,于2006年更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圖據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出身背景”不一樣,層次不同,幾所高校獲得的資源也差距巨大。
“鈔能力”比拼
電子科大、西電預算遙遙領先
眾所周知,高校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更需要資金的支持。在這兩方面,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優勢明顯。
電子科技大學2025年度部門預算文件顯示,學校本年收入預算總額為639360.76萬元,在幾所電子科技大學中排名第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則以489502.17萬元的收入預算總額排名第二。
同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收入預算總額分別為238887.51萬元、185477.02萬元。雖然都比不上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但也遠超中原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披露的公告顯示,學校2025年收入合計81026.3萬元。
具體來看,2025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的財政撥款收入為215552.31萬元,高于電子科技大學的195560.76萬元,也遠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115050.57萬元、77687.02萬元。同期,中原工學院的一般公共預算為32562.3萬元。
此外,除了財政撥款收入,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展教學、科研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事業收入也很可觀,從側面展示了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實力。
電子科技大學公告顯示,學校事業收入包括教育事業收入和科研事業收入,其中教育事業收入指高等學校開展教學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通過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向學生個人或者單位收取的學費、住宿費等;科研事業收入指高等學校開展科研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通過承接科研項目、轉化科技成果、進行科技咨詢等。
2025年,電子科技大學的事業收入為355000萬元,占當年收入的55.52%,比其他三所電子科技大學的總和還多。同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事業收入分別為220053.62萬元、62483.66萬元和17500萬元,中原工學院的事業收入僅為9700萬元。
一般來說,充足的經費,有助于學校高薪聘請頂尖教授、購買先進儀器、支持前沿研究,從而提升教學水平和增加科研成果。
實際上,高校的經費有高有低,反映在師資實力上也有差異。
據電子科技大學官網介紹,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現有教職工3800余人,其中教師2700余人,教授800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360余人。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網顯示,學?,F有專任教師2800余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00余人、碩士生導師1900余人,兩院院士3人。同時學校還匯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其中國家級人才362人次、省部級人才335人次、青年托舉人才98人次。
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現有教職員工27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961人,正高職稱380人,高級職稱1063人。擁有國家級人才55人,省部級人才201人。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現有教職員工3400余人,其中教師隊伍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963人,有國家級人才18人次,省部級人才173人次。
中原工學院現有教職工1831人,其中專任教師1317人,高級職稱教師613人,博士學位教師671人;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水平領軍人才9人。
而受辦學資源等因素影響,這幾所高校的排名差異很大。
根據軟科中國大學排行榜,電子科技大學排在第33位,排名最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次之,排在第40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和中原工學院,排名分別為97位、201位和284位。
圖據軟科
電子科大系薪資領跑同等高校
畢業生遍布各個戰略行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幾所高校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產業轉型與科技創新,已成為當地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人才培養基地。
根據幾所學校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培養的學生大多進入到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工作。
“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過半數的研究生赴國家重點單位就業?!?/p>
電子科技大學官網顯示,本科生國內外深造率超過2/3,其中出國(境)深造率超過1/5。
該校2023屆本科生主要以繼續深造為主,同屆研究生以協議及合同就業為主;畢業生就業地域主要集中在川渝、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到國家重點單位就業的比例超過50%。
此前,電子科技大學發布的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則直觀顯示了畢業生的薪資水平:本科生初始年薪平均為12.5萬元,較2018屆增加了1.9萬元。年薪8萬元及以上的比例為83.42%。
圖據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網顯示,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為國家輸送了36萬余名優秀人才,畢業生到國家急需重點行業領域就業超過80%,鍛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將軍校友多、航天總師多、所長總工多、創業英雄多”著稱的人才培養“西電現象”。
該校2024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7.04%,其中超過一半的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95%的研究生以單位就業為主,就業單位主要為國家戰略導向單位或行業龍頭企業,比如中國電科、中國航天、中國兵器、中國電信、華為、比亞迪等等。
雖然沒有披露薪資情況,但報告顯示,入職三個月內,2.51%的本科生和3.07%的研究生薪資和職位會有提升。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官網顯示,其畢業生就業質量高,起薪多年居省屬同類高校第一,超70%畢業生服務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其2022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7901.67元,比全省普通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6578.73元高了1322.94元,名列省屬高校前列。
“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競爭力較強。”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4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為6672元,其中60.5%的畢業生薪資集中在4001-8000元區間段。
近期,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近六成2024屆本科畢業生的起薪在6000元以內,月收入“破萬”的群體相對較少,占比不足一成。
具體來看,本科生高薪職業榜Top10中,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開發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占據高薪榜前三位,月收入均超過8000元。
而位居榜首的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主要吸納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自動化等專業畢業生。
由此可見,這四所“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優勢明顯。
在就業表現之外,這幾所高校在國際化發展方面同樣成效顯著。
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學校已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與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簽署了學生交流及聯合培養協議。
此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42個國家的188所知名高校簽署了校際合作交流協議,與海外知名高校、跨國公司等建立67個聯合實驗室。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美國、英國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所高校及機構達成合作。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則宣稱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五大洲的80余所大學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盡管和老牌電子科技大學比起來,中原工學院存在積淀差距,但依托河南打造的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需求,該校有望通過差異化發展,成為輻射中原的電子信息人才培養高地和科技成果轉化樞紐,為中部崛起提供核心智力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