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三大戰(zhàn)役全部結束,各野戰(zhàn)軍開始按照軍委指示進行整編。三野有一支比較特殊的部隊,就是吳化文起義而來的35軍。濟南戰(zhàn)役時該軍就起義了,但沒有真正參與淮海戰(zhàn)役,而是在政委何克希的主持下,進行教育整訓。
何克希此前擔任華野一縱副司令,是名將葉飛的副手,早年還當過政工干部,論工作能力稱得上是軍政雙全。在35軍的幾個月時間,他采取的改造措施卓有成效,部隊面貌有了很大提高。不過49年初進行軍改時,何克希卻面對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感到撓頭。
隨著三野番號建立,一些原本實力不突出的縱隊,需要跟原國民黨起義部隊進行合編。這本來也不是難事,比如淮海戰(zhàn)役初期,張克俠、何基灃帶領國民黨第三綏靖區(qū)發(fā)動起義,為我軍圍殲黃百韜兵團創(chuàng)造條件,貢獻顯著。其實這兩位將軍早就是我黨黨員,加上起義部隊在歷史上沒有過多問題,加入華野后比較受歡迎,發(fā)展出33軍及34軍。49年跟他們整編時,華野老部隊沒有什么情緒,官兵都很配合。
但35軍情況明顯不同。原因無他:軍長吳化文名聲太差,抗戰(zhàn)期間投靠過日本人,在山東境內燒殺搶掠制造無人區(qū),手上沾著八路軍及百姓的鮮血。恰恰49年要跟他們合編的,是老華野的魯中南縱隊,多年前就跟吳化文有仇怨,廣大官兵說什么也不肯認“漢奸”當軍長,認為合編是對老八路及華野部隊的侮辱。
為了維護團結和統(tǒng)戰(zhàn)局面,三野司令員陳老總親自出面,給大家做思想工作:魯中南縱隊人數(shù)少一些,沒法獨立成軍,所以肯定要跟起義部隊整編;人家既然起義了,就是要堅決跟舊歷史劃清界限,咱們要給起義官兵機會,團結成一家人才對嘛!
陳老總在華東威望極高,但這一次他講的話也不怎么好使,大批官兵接受不了這項政策,意見還是非常大。無奈之下,老總要求軍政委何克希想想辦法,把工作做具體,不能影響野戰(zhàn)軍內部團結,以及接下來的渡江戰(zhàn)役。
何克希知道這件事不好辦,連陳老總一時之間都擺不平,不出奇招的話很難轉圜。思前想后,何克希還真想出一個辦法,經請示野司和相關人員后,把這一招使了出來。在陳老總、何克希等人的溝通勸說下,吳化文本人登臺:他在35軍全軍大會上,當著廣大將士的面,痛哭流涕做檢討,并且接受大家的現(xiàn)場批評,讓同志們把火給撒出來。
出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問題,不這么干,不用狠招,哪能真正解決矛盾?同時何克希上臺補充:整編后的35軍,華野老部隊占三分之二,仍然是隊伍主體和基石,接下來還有大仗要打,希望全軍鼓足干勁和士氣,為解放全中國貢獻力量。何克希這個辦法,效果還是不錯的,大家的怨氣有了出口,逐步接受了組織決定,合編工作終于能推動了。
顯而易見,吳化文雖掛名軍長,但根本談不上什么威望,35軍的實際指揮權在政委何克希手里,吳化文則基本退居幕后,不負責具體決策;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隊伍的凝聚力和作戰(zhàn)行動。1949年4月,三野35軍第一個攻入南京市區(qū),占領了總統(tǒng)府,得到軍委表揚。何克希政委在35軍起義、整編、南下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細致工作,成績非常突出,1955年獲得了少將軍銜。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zhàn)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yè)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jié)。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